系統可用性屬于RAM的范疇,是系統可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因素。安全性與可靠性既有關系又有區別,如果發生安全性事故,同時必定會引發系統可用性的降低。功能安全和RAM是之前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既有工控安全的范疇。
工業安全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通常指工業生產過程中沒有不可容忍風險。由于生產過程不同,危險源特征差異很大,比如機械領域的生產過程主要危險是機械傷害、電氣傷害;煙花爆竹行業主要危險源是爆炸物;而石油化工領域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危險是能量或物料違背設計意圖的意外泄漏導致的火災、爆炸、毒害等等,在石油化工領域習慣稱為過程安全,也稱工藝安全。通常需要對每一個工業生產場所進行詳細的危險識別和風險評估,才能確定都包括哪些危險源、應該如何控制、風險實際控制水平,最終確定是否實現了工業安全。
智能制造采用了動態配置、靈活敏捷的生產方式。能夠實現這一生產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構建工業4.0的CPS時通過三大集成方式:第一,價值網絡的橫向集成。第二,跨越整個工業企業價值鏈的端到端的工程數字集成。第三,縱向集成和網絡(互聯網)化制造系統。三大系統集成方式成為構建工業4.0的關鍵,本講將對比詳細闡述。
自從德國提出“工業4.0”概念,我國政府也在2015年5月8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中首次強調把“智能制造”作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所謂“智能”、“智能化”以及“智能制造”、“智能工廠”的概念幾乎風靡我國各個行業,但是其實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并沒有真正明白這些概念的真正含義。
本文對電廠信息化的若干概念進行了定義,并回顧和總結了中國電廠信息化第一階段。作者指出,以建設智能化電廠為標志的中國電廠信息化第二次飛躍行將到來。最后,作者對建設智能化電廠的任務及組織提出了建議。
我國工業進入第三次革命應在改革開放以后,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從國家大力推動電子信息技術應用開始。1986年3月,我國啟動了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該計劃投資100億元,其中,IT相關項目的投資約占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二。至此,我國信息化建設推向了高潮,IT技術滲透到機械化與電氣化之中。
工業4.0是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指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相融合的技術,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最終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
人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工業化和四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對原來純自然生態(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的研究已經覺得很不夠了,必須要考慮自然環境所受到的干擾(人類開發活動等),從而生態學(ecology)發展出城市生態學、工程生態學及人類生態學等。
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系統發展趨勢是:采用計算機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自動化技術、地理信息技術(GIS)、信息處理技術、物聯網(感知)技術、有線無線通信技術、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集成應用技術等先進技術構建大型集成系統,達到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網絡融合、信息交互、數據共享、功能協同,可視化管理,實現統一平臺以有效消除“信息孤島”和避免重復建設,節約資源,優化管理與服務。
在CPS動態配置生產方式下,智能工廠里的信息化集成系統中的MES的綜合管理功能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能夠動態管理設計、裝配、測試等整個生產流程,既保證生產設備高效運轉又可實現多樣化生產。智能生產線的動態配置生產是小批量生產甚至單件生產的技術保證。正是CPS的動態配置生產方式使得工業4.0打破了傳統的規模生產要求,可實現靈活、敏捷的智能制造。
到第 頁
友情鏈接
電話:010-62669087 控制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上地十街輝煌國際5號樓1416室(100085)
版權所有 控制網 京ICP備14036844-2號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號:110108020236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