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所有工程實踐活動中,建筑業歷史最為久遠——當人類先祖尚未成“人”時,它們便已開始了各種各樣以“遮風雨、避寒暑”為目的的營建實踐。建筑施工形態不僅與人類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同時也承載了厚重文明印記和文化特色。
本文從機器人的定義入手,介紹了機器人的組成和功能,詳細分析了重慶市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基礎和瓶頸,提出了“推勢、富基、凝力、出奇”的發展思路,供機器人產業發展決策參考。
隨著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但作為一個正在培育的新興產業,仍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基礎薄弱、缺乏核心競爭力等問題。
“現在機器人的研究中國也很熱,這方面我也很擔心,有點機器人大躍進的感覺,國外的機器人行業都不敢發展,不敢發展的原因就是缺人才。”11月 27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在“《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表示。
雙足型機器人由于在工業應用和服務行業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設計了一個采用普通單片機構成的機器人控制方案,選用STC89C52型單片機作為機器人舵機控制板的主芯片,采用輝盛MG996通用型舵機作為機器人的關節驅動電機,使用Siemens公司的UG結構模型建模軟件進行機器人結構零件設計,在實驗室手工加工了全部機器人零件。
應用于LF爐的新型機器人自動測溫取樣系統。提升裝置采用鏈式結構,利用機器人外部軸控制槍桿的下降和提升,精度高,控制方便。行走機構采取水平結構,利用機器人外部軸控制機器人的位置,從而使機器人抓取槍頭及裝卸槍頭更加精確。液面檢測裝置利用高性能的傳感器,給不同鋼水液面進行準確定位。彈倉結構簡單,方便人工裝取槍頭。整個系統維護方便,擴展性高。
闡述了自主移動機器人體系結構的意義,并對分層式體系結構和包容式體系結構這兩種典型體系結構詳細比較分析后,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基于兩者優點的混合型體系結構。最后,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闡述,并對未來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議。
動力學模型是工業機器人系統動力學仿真、分析和控制的基礎,而其應用的前提條件是已知機器人各臂的質量、質心位置、慣性矩和慣性積以及各關節的摩擦阻尼特性等動力學參數。一般情況下,這一復雜機械系統的動力學參數必須通過一定的方法辨識獲得。
到第 頁
友情鏈接
電話:010-62669087 控制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上地十街輝煌國際5號樓1416室(100085)
版權所有 控制網 京ICP備14036844-2號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號:110108020236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