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注重繼承外企之“源”。企業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實質上是一種優選和創造,在借鑒外國諸如節儉和誠實守信的經營作風、忠誠敬業、嚴格訓練的事業精神、名牌意識,不斷開拓和創新進取意識以及企業自身發展與社會責任相一致的精神等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既要繼承我國先進文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又要吸收國外文化的精華部分,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相適應,與現代企業相連接的企業管理制度。 二是注重根植民族之“基”。企業文化源于民族文化。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精神氣質的一種軟性顯現,它必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依附企業的存在而存在,就像一棵樹扎根大地一樣。
三是注重確立企業之“道”。企業之“道”就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在認識企業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基礎上,我們要用思想觀念的新突破,帶動深化企改的新突破,破除傳統的思維定勢,樹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接軌的新思想、新觀念。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機制就是競爭,競爭者之間所產生的最為激烈的是在正確的經營理念指導下所形成的經營戰略的競爭。所以,確立正確的經營戰略,是企業首要和重中之重的任務。
四是注重強固企業之“本”。企業之“本”就是企業員工的素質。人既是企業之本,又是企業文化建設之本。建設企業文化,應堅持“以人為本”,重視育人,把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員工放在首位,使育人的作用像“隨風潛入夜”的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企業文化視野中的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個人價值追求、有激情的人。通過教育培訓來激發員工的情感,陶冶員工的情操,使廣大員工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產生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
五是注重培育企業之“魂”。企業之“魂”就是企業精神。企業精神的提煉,必須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既考慮到企業的實際情況,又考慮到員工的認同和接受程度,既使創業者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得到肯定和發揮,又使創業者感受到奉獻之美、奉獻之樂;既使員工明確企業目標,又使員工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通過廣泛征集企業精神,確立企業精神、宣傳企業精神、培育企業精神,使企業精神深入人心,凝聚員工的思想。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精神進入更高的境界,必須體現本企業的特色。企業精神是貫穿整個企業文化諸多要素中的靈魂,能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
六是注重凝聚企業之“力”。企業之“力”就是企業的凝聚力。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抓好“凝聚力工程”,其要求有五點:一是使員工的工作有方向感。二是情感上有溫暖感。三是事業上有成就感。四是管理上有參與感。五是心情上有舒暢感。
七是注重塑造企業之“形”。企業之“形”就是企業的內外信譽和形象。優秀企業特別重視通過自身命運共同感、工作責任感、事業開拓感和集體榮譽感來展示出員工遵章守紀、敬業愛崗、奉獻本職的精神風貌,使廣大用戶和社會公眾對本企業產生信賴,獲得心理共鳴。
企業通過傳唱企業之歌、配戴企業標徽、穿戴企業標服、佩戴企業胸卡來展示各種禮儀管理方式,精心雕塑企業“內外”形象,以此烘托出企業嶄新的管理文化。同時通過有形的企業文化(制度、規范、措施)等,表現出自身完整而有序的管理特色。還可以通過建設優美的廠容和樹立可信的廠譽,形成一種企業在我心中的效應。
八是注重弘揚企業之“德”。企業之“德”就是企業的道德觀和職業觀。在市場經濟交往中,任何經濟行為都應誠實守信,無欺無詐,講究公平競爭,平等交易。不能生產、出售偽劣、假冒商品;不能廢約、詐騙,短斤缺兩;不能內外勾結,從中牟利;不能賬外經營,虛報瞞報;不能偷稅漏稅,貪污盜竊。應使企業的全體員工懂得,企業的交易活動實在是道德的較量,企業文化的能動作用就是通過影響和改變員工的思想、態度、情緒去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