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許在各種關于科幻的影視劇中都見到棕色的天幕、黑色的廢墟、褐色的水體、工業文明的崩潰和人類文化的終結。
這是沒有綠色建筑的未來,誰也不愿看到上述情況的發生,特別是那些從現在就可以一點點改變局勢的人,潘石屹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房地產開發商,他深知綠色的魅力。這是一種必將引領其后30年建筑風潮的“顏色”。
事實上,這種顏色也是未來引領各種行業的“顏色”。比如汽車行業的混合動力發動機的開發;發電行業的風能和太陽能的利用;照明行業的節能產品的推出。
對此,作為SOHO集團董事長,潘石屹不僅在各種場合都對環保建筑發表過自己的見解,而且讓一棟棟帶有環保印記的建筑矗立在了古老的北京城中。
建筑能耗之癢
關于整個建筑行業的能耗,全球乃至中國的情況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目前,人類從自然界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筑,而在建設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一半左右。
中國的情況讓人更為憂慮。原建設部的一項統計表明,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實心粘土磚每年毀田12萬畝,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衛生潔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
事實上不僅是建筑,在主要行業及生產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耗效率普遍不高:機動車百公里油耗比歐洲高25%,水泥綜合能耗高出國際先進水平23.6%,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15.1%,火電供電煤耗高20.5%。
其中,特別是機動車油耗,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的空氣質量,也加劇了城市燃油供給的緊缺程度。
改革開放30年來,一場偉大的造城運動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居住環境,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說,城市仿佛一個巨大的引擎,源源不斷的消耗著日益寶貴的能源。
緊迫的問題總是如何住得更大一些,住得更好一些,而非更加環保一些。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綠色建筑”特別下了定義:“綠色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間,同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
國家部委還因此出臺了相關的綠色建筑標準,并通過產業政策來引導綠色建筑的發展。綠色城市化已經不能成為一種"口號"或者"姿態",而應該成為切實的行動。
不過實際情況仍然堪憂。中國現在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而截至2002年,全國城鎮節能建筑面積僅為3.2億平方米,不足建筑總量的1%。
潘石屹有些憂心忡忡,因為多數開發商缺乏主動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意識。在建筑節能上有所作為的,主要是給個別開發項目增加賣點而已,而不是系統性的給出解決方案。
“大家不應該一邊埋怨空氣污染、氣候變暖,一邊在自己的工作和所從事的行業中卻沒有一點綠色環保的意識。”在潘石屹看來,城市的未來就取決于開發商如何邁出下一步。
未來將會怎樣?
綠色城市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呢?
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混合動力汽車奔馳在大街小巷里;在城市邊緣,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設施源源不斷帶來能源;而雨水收集系統和利用地效冷卻空氣系統,都將讓我們更加省水和省電。
然而這切都不是夢想,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在汽車方面,目前包括上海通用在內的各大汽車廠家推出的混合動力汽車。這種以混合能源為基礎的汽車,雖然客戶在購車時,初始投入略微提高,但通過幾年下來節省汽油所獲得的回報,將超過此前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別克君越Eco-Hybrid油電混合動力車采用的是獨立電機-鎳氫電池組動力輔助系統和高效節能智能發動機,在保證充沛動力和性能的前提下,實現更低能耗、更少排放,對保護我們的共同的生活環境也盡了一份力。
在原油價格已經突破144美元的今天,汽車工業界的上述努力意味著,誰掌握了混合動力技術,就掌握了著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主動權。而關于綠色建筑的未來夢想實際上也早就啟動。這也許是企業增長下一個動力源泉,綠色建筑就是各家房地產企業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
有資料顯示,集成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中水回收等高新技術。達到節能60%的建筑,造價只比普通建筑高5到7個百分點,投資預計在使用5到8年后可以收回,但它大大減少了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
在建筑初始階段,通過增加極少的投入來實施環保措施,而此后短時間內回收全部成本的做法,幾乎已經成為節能降耗的不二法門。
“不搞綠色建筑就要淘汰出局”,成為普遍共識。忽視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利用,已經導致了西方社會在后工業時代用超出數十倍的代價來糾正困境,這種現狀不能在中國重復上演。
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領軍人物之一,潘石屹一直用自己的行動來實踐自己的環保理想,他平時是一個“能不開車就不開車”的人,而通過“長城腳下公社”和一系列的soho開發項目,他不斷通過示范工程來時間實踐著自己關于綠色建筑的理想。
規劃綠色
作為一名房地產開發商,潘石屹仔細思考過綠色建筑在現階段的可行性。
對于傳統的建筑節能的標準--每平方米建筑消耗多少標準煤,潘石屹并不認同。因為這個標準并不管建筑是否有人使用,使用者的數量多少,為社會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或又為社會貢獻了多少GDP、稅金……
“只是從建筑的本身去評價。”他表示,這樣很可能會得出一個可笑的結論:“沒有人居住的建筑是最環保的建筑”。潘石屹認為,從建筑理念和造城理念上來一次全新的革命,才是真正實現“綠色城市化”的根本所在。
“人們往往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環保材料和設備上,”而潘石屹認為,這些固然很重要,可對建筑和房地產行業來說,并不是唯一的,“最主要的應當是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綠色環保節能的問題。”
“如果在城市規劃中我們按照傳統的指導思想把城市的功能進行嚴格的分區,比如居住區、辦公區、購物區完全分開,甚至圍上圍墻,這樣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潘石屹為大家描繪了這樣一種場景:
白天,居住區無人使用(除了保姆之外),大量的空間、各種能源、停車位、暖氣、空調都處于閑置浪費狀態。到了晚上,居住區住滿了人,但辦公區又變成了一座“鬼城”,巨大的辦公空間、暖氣、空調、停車位,這些資源和能源又被閑置著、浪費著。
從行業自身特色出發來為節能環保做貢獻,這點上潘石屹自己深有體會。“做房地產最基本點便是從人的行為出發,考慮給不同的人營造什么樣的空間。而只有一個人性化的、各種功能配套齊全,并互相融合的樓群,才是真正綠色環保的。”潘石屹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