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二軍醫大學抗震救災醫療隊總指揮,帶領著一支由醫療、防疫、心理救援人員構成的綜合救災隊伍來到災區,期間常常為地震的破壞力感到震撼、為百姓的痛苦感到酸楚、為有幸為災區人民盡一份力量而略感欣慰,而從奮戰在災區中平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崇高的力量……
領導干部永遠是人民的好公仆
什么是共產黨員、什么是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在每個人的心目中可能有不同的定位。在災區,最令我難忘的是群眾面前那一張張親切的面孔、災情分析會上那一雙雙憂慮的眼神、救災一線那一個個匆忙而疲憊的身影。從媒體上,看到的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冒著余震的威脅,身臨搖搖欲傾的危樓,踏過碎石瓦礫,站在充滿危險的殘垣斷壁上慰問受災群眾和抗震救災的英雄們。他們以人民為念,指揮若定,堅定剛毅,給人以危難中靈魂的呼喚和信念的力量。我軍很多高級指戰員,深入到基層連隊,走到傷員的床前,慰問傷員、鼓勵官兵,在充滿苦難、艱辛、危險、悲傷的抗震救災戰場上,他們的話語都能讓人激起一種心頭震撼,涌動一種為了生命而搏、為了人民而戰的豪情和力量。
日夜和我們并肩戰斗的黨員領導干部,使我零距離感受到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念,無數次讓我深切地感受到, 在他們心中百姓的分量,在“自我”與群眾之間他們的選擇和方向。難忘幾次到前線指揮部,會見成都聯合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安縣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茂縣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他們有的和衣而睡,沒時間梳洗,顧不得客氣,便在辦公室兼臥室的房間里聽取我們的意見,當場辦公簽字,下達命令,協調力量;難忘他們親自和我們相約會面地點、親自為我們遞上水杯、親自記錄我們反映的情況、親自把我們送出門外,又和我們一樣匆忙奔赴新的“戰場”;難忘一次次和他們在救災現場不期而遇,擺擺手算是打個招呼,沒有心情微笑,來不及寒暄,甚至沒有時間回望彼此遠去的背影,百姓在前面呼喚著他們,災情一刻也不容他們停留腳步。
也曾經切身感受黨的基層領導干部的胸襟和情懷,崗位的平凡、工作的壓力、家庭的不幸、身心的焦悴,甚至是種種不解和怨言,沒有影響他們心憂百姓、沖鋒陷陣,更沒有動搖他們對組織的信念、對勝利的信心和期盼。一名看起來只有40多歲的縣衛生局長,曾乘座一輛 “皮卡”加上步行翻山越嶺,一天奔赴5個重災鄉鎮,布滿血絲的眼睛里含著淚水,他與一線救災指揮員研究救災方案,沙啞得幾乎喊不出聲的嗓子在不斷地呼叫著,他一臉征塵,滿身泥土,頻頻地向救災隊員們拱手鞠躬,“大家辛苦了,拜托,拜托!”一次,來醫療隊慰問的縣委人員卻告訴我們,他們的衛生局長是挨批最多的人!上面一道道緊急命令要立即落實,災民們的需求刻不容緩,縱有九頭六臂,也不可能盡善盡美。局長的家人也住在大街上,親人也有傷亡,地震發生后他從未回過家,但他來不及申辯,可能也不想申辯。救災告一段落后,在部隊與災區中學聯誼會上我又遇到了他。當大家一起合唱“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時,場上一片哽咽聲,這位局長在距我不遠的地方,他長時間用雙手捂著臉,淚水不斷從指縫中滑落。大家互相之間沒有安慰,也不需要安慰,彼此心都是相通的,心情也是一樣的。大誠無言,大愛無聲,這時語言是最蒼白的、最無力的、最多余的。
在歷史性的考驗面前,在充滿著生離死別的危難時刻,“共產黨人”這個名字是閃亮的,是無愧的。我們千千萬萬的黨的干部堅定地維護著自己的信仰,堅定地奉行了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堅定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堅定地選擇了永遠與人民在一起。這種選擇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回報,因為人民早已定論,他們本來就是這樣……
人民子弟兵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身為一名老兵,幾十年的軍旅歲月中,對人民軍隊有著深刻的感情,也無數次為她的精神、品質和力量所感染。此次掛帥出征,我自信自己的定力、理性和從容,但還是一次次為他們而心潮澎湃、情不自禁。
別人到不了的地方,解放軍一定要到。還記得安縣茶坪那個有2850米的高山阻隔的重災鄉鎮,九死一生逃出的老百姓帶著信任與渴望的目光,請求我們去救救他們的家人和鄉親。由于山體崩潰,唯一的通道完全堵塞,地方醫療隊曾多次想進去查看災情,都因天氣復雜、路途險峻、橋梁坍塌等原因而未成功。面對未知的險途,我們的醫療隊冒著綿綿小雨緊急出發了,自發的送行隊伍和輕言細語的叮囑,讓人感到一份悲壯與凄涼。由于大山阻隔,他們出發10小時后,就失去了通訊聯系,留給戰友們的是整整5天的揪心牽掛。直到他們護送重傷病員出山,才知道他們一路歷經艱險,多次縱身跳過地震造成的山體斷裂帶、負重沿行在一邊是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只有2尺寬的小路上,5次靠繩索攀登,徒步11小時才進入茶坪。他們是全國第一支進入該地的醫療隊,幾乎絕望的老百姓看到他們,感動得哭泣相告:“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
別人做不了事情,解放軍一定要做?!熬热耸侵刂兄亍?“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要百倍努力”,這是響徹整個災區的聲音,深刻地表達了災區人民軍醫的追求。災區衛生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衛生力量薄弱,藥品和手術器材短缺,而救治任務量大、傷病程度重、救治時間緊,救災隊員時刻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考驗,很多情況他們從未遇到過,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必須全力克服,許多緊急情況必須果斷處理。人命關天,責任在肩,他們從沒有猶豫、推拖,很多時候,在幾乎完全不具備醫療條件的情況下,他們憑著心中的責任,憑著過硬的技術、憑著堅定的信念,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一名頸椎外傷的57歲病人,入野戰醫院時已呈不全癱、脫水,生命垂危,繼續后送將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我們的軍醫為其開展了國內外首例野戰條件下全麻 “頸后路椎板減壓術”,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一名血胸、直腸穿孔、膀胱破裂、骨盆骨折、后腹膜廣泛挫傷性血腫的嚴重多發傷病人被緊急轉送到我野戰醫院, 病人重度貧血、呼吸衰竭。當時正逢停電,可傷情不容等待,醫療隊員們當機立斷,借助六把手電筒照明,為病人做了腹腔探查、多臟器修補、膀胱造瘺手術,硬是將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在場的醫生、病人家屬和群眾無不動容;一名被從災區廢墟中救出的孕婦,羊水已破裂,但輾轉安縣多家醫院,均被告知因災后條件有限,無法實施手術。到我校醫療隊求救時,孕婦和胎兒已處于生命危險,軍醫們果斷實施了剖宮產手術,產下一男嬰,父母為其起名“潘海欣”(因有緣長海而感到欣慰),以感謝救命的長海醫院白衣天使。醫療隊在緊急艱苦的情況下,已先后安全接生了10名嬰兒,在長征醫院醫療隊出生的取名為“李長征”、“葉長征”、 “杜長征”、“廖長征”……他們的誕生歷經著不幸,也記錄著一段人民軍醫的傳奇——有解放軍在就有生命的希望……
別人往下撤的時候,解放軍一定要頂住。在地震造成的大批群眾轉移的潮流中,總能看到一支支橄欖綠在逆向行進,他們沖進最危險的地方,戰斗在最艱苦的環境里,及時出現在群眾最艱難的時刻,并用血肉之軀為百姓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5月19日,我們進行了一臺緊急手術。一名年僅19歲的小戰士,強忍疝氣帶來的巨大痛苦,堅持連續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肚子痛得實在忍受不住的時候,他就把皮帶緊緊地勒住痛處,堅持搶救后送17名群眾,終因超負重和過度勞累導致大網膜穿孔,暈倒在山路上。這位稚氣未脫的年輕戰士,一心營救百姓的同時,也在挑戰著自身生理的極限,以極致的剛烈和忠誠實踐著軍人對人民的承諾。在野戰帳篷中,我曾長時間守護著這位可敬而又可愛的小戰士,當他醒來時,我和所有的在場醫護人員,鄭重地向他敬了一個軍禮。他是一名真正的軍人,我們向崇高的軍人精神致敬。6月2日我率醫療隊從安縣轉戰茂縣,由于山體滑坡,道路受阻,我們繞道馬爾康,歷時58個小時,途經幾百公里無人區,翻越紅軍走過的三座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沖過上百處塌方險段,穿越“生死”28公里茂黑路。我們這支從大上海來的隊伍真正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但隊員們的堅強與勇敢的確超乎我的想象。6月4日,在茂黑路上,我們乘座的大巴車被山上的碎石砸得鐺鐺直響,一塊大石頭砸在車頂,把大巴頂棚砸塌了一片,車門被砸開了一個巴掌大的裂口,震碎的玻璃在車廂里灑了一大片,司機被嚇得臉色發白,雙手發抖。隊員們迅速集中到車中間,一邊互相安慰、一邊鼓勵司機:“有我們在,不要怕,趕快沖過去”。大巴司機事后感慨地說:“我在這條路上跑了18年,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險情,也從來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不要命的人!”
鮮活的事實告訴我們,戰爭年代那支無堅不摧的武裝力量,在和平時期的考驗面前,仍是打不爛、壓不垮的“好鋼”。當年人民含淚“十送”的“紅軍”隊伍,歷經風雨磨礪和考驗,今天仍是一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子弟兵。在國家有難時,他們是能夠拉得出、沖的上、打得贏的隊伍。在人民面臨生死威脅時,他們是值得信賴、可以生死相托的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鋼鐵長城,永遠是人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
普通百姓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人”。人民在創造著歷史,也在教育著我們。抗震救災中,遇到的很多普普通通的群眾,他們平凡的言行中透露出的信仰、真情、堅強、樸實……,每每給人以深刻的教益,給人以靈魂的凈化、精神的升華和人生的啟迪。
災區百姓樸實的情感給我們激勵和鞭策。都江堰的炎炎烈日下,群眾自發給沿途過往部隊遞上食品和水,官兵則向他們揮手致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部隊鐵的紀律,但有一名個體戶婦女開著私家車、帶著員工一直追趕部隊20多公里,直到我們收下部分飲用水,才意猶未盡地離去。剛到駐地時,供應渠道不暢,附近居民在自己家里水、電、氣全停的艱苦條件下,仍想方設法為隊員們送來熱騰騰的飯菜,自發地從家里把舍不得吃的雞蛋、蔬菜等供應給部隊,醫療隊吃的是百家飯。醫療隊轉戰安縣,途徑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時,遠遠看見一群人站在路邊揮手。車隊停下,十幾個藏族同胞迎了上來,端著幾個大盆,里面盛著香噴噴的米飯和熱騰騰的菜,還有幾個人手持著橫幅,上面寫著:“送親人一程,請吃一口熱飯”。原來,他們聽說解放軍要進山救災,早早地就做好飯菜等候?!敖夥跑娡?你們辛苦了,吃一口飯菜吧”。望著風雪中同胞那一張張真誠的臉,看著他們抱在懷中的熱飯,想到他們不知道在這里等了多久,隊員們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了。軍隊本來就是百姓養育的,但災區百姓的深情更真切地教育我們,為什么稱我們為人民的“子弟兵”。這也使我們深深地思考,人民的“子弟兵”應該為人民做些什么。
災區百姓的執著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堅強和真情的力量。5月20日凌晨4點30分,被塌方掩埋170小時綿陽安縣雎水鎮道喜村天石礦礦工彭國華,被急救車送達我校醫療隊,實施緊急救治。礦塌后,他被埋在30米深的礦井中,但他一直堅信有人會來營救自己,自己一定能夠活下來。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喝自己的尿液,就著隨身攜帶的衛生紙咀嚼吞下,以最長時間地維持生命。他的父親、妻子、弟弟和鄉親則一直堅信他還活著,一邊通過電喇叭呼喚他的名字,希望能夠給他以鼓勵,一邊找來挖掘機,不分晝夜地挖掘,直到他最終被營救出來。有一名在江蘇鹽城打工的小伙子潘志強,妻子懷孕在家,家鄉在重災區北川,地震發生后,通訊和交通中斷。他得知家鄉發生地震,情急之下,騎上摩托車就往家里趕,行程1300多公里,更換了4次車胎。他途中一心想著安全地見到親人,累得看不清路時,就在路邊躺一下,單騎36個小時,終于和親人團聚。他們都是最普通的人,有著普通卻堅實的信念、普通卻極其真摯的情感。這種普通生命中體現出來的尊重生命、人性挺立的精神,無疑是對偉大民族精神的一次拓展和推動,必將為偉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內容和生機。
災區百姓的堅韌與樂觀讓人感到平凡中的崇高。在我們救治的重傷員中,大部分都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和家園。治療期間,有的驚魂未定,有的悲痛欲絕,有的痛苦地哭喊,有的沉默不語,經過精心治療后,他們大都逐漸恢復了平靜與理性。5月17日晚3:15分,我校駐安縣醫療隊接診了一名88歲的老人。在地震中,老人的兩個兒子、兩個媳婦和五個孫子(孫女)全部遇難,她由于年事已高和道路滑坡被困,直到被武警戰士發現并送到野戰醫院。老人送來時,有氣無力,神情呆滯。醫療隊員們聞訊紛紛趕來,有的送水,有的喂飯,還有的讓老人依靠在自己身上。大家心里都是酸酸的,心情無法用語言表述,也都為老人的將來憂慮。經過3天的治療,老人基本恢復,要求出院。我來到老人床前,勸她多留幾天,部隊幫她聯絡一下,想些辦法,安排以后的生活。她一邊表示感謝,一邊謝絕了我們的好意:“你們很遠來到這里,已經盡力了,不能再給你們添負擔了。你們還有很多事要做,今天我一定要走了。”“回去后怎么生活呢?”“有鄰居在,實在不行就去找領導?!薄靶枰覀冏鲂┦裁?”“不用了,你們去多救些人吧,你們全是好人。”“有困難和我們聯系吧”,說著,我給老人留下了手機號碼。
老人接過紙條,認真地裝進口袋:“很快就會好的,歡迎你們以后來旅游?!?/P>
地震摧毀了災區人民的家園,但沒有摧毀他們的精神家園,地震奪去了他們的親人、打擊了他們生活的希望,但沒有動搖他們的信仰和對未來的憧憬。和老人簡短的對話,使我心里不由產生一種感慨、升起一種敬意,同時也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崇高與偉大。
我們接收的傷員,治療結束后,沒有在醫院滯留,全部返回,有的還設法給醫療隊買了錦旗,與醫療隊員們依依惜別。
災區百姓知遇感恩、真情不移,他們關心鄉里、依靠政府,他們自救自立、自信自強,他們是受難者,同時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者。我們的先輩說“多難興邦”,之所以這么講,我想,也正是因為我們有這些可愛、可親、可敬的人民。他們和他們所承載的精神品質,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的真正希望所在。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曾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闭嬲\地渴望,災難之后,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