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底,我校工學院講座教授谷德權以清華大學與汕頭大學“下一代互聯網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的身份接受了《中國教育網絡》雜志的采訪,成為該雜志 “研究與發展”版塊中“研究人”欄目的首位接受采訪的學者。該雜志由中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是全面展示教育網絡研究、建設、管理及應用的綜合性雜志,在中國教育網絡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訪問中,谷德權教授提及他的博士導師S. Shankar Sastry教授(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工學院院長、美國工程院院士) ,S. Shankar Sastry說:“互聯網目前的問題不只是信息融通的問題,而是如何把服務、智能融入到網絡化的物理系統結構中,通過網絡得到一種更智能化的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谷德權教授以電力系統作為CPS 的一個例子指出,電力系統不僅是供電的網絡,背后還存在信息的網絡,電力應該怎樣進行科學的分布和調配,在物理網絡和信息網絡之間已經形成融合。新興的網絡世界和我們的物理世界漸趨融合,這項研究將有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谷德權教授在出國12年中,常被邀請擔任多個由美國和歐盟政府機構舉辦與CPS相關的國家級策略性專家研討會,回國后致力于現代系統科學研究并在中國開展針對CPS的基于模型的設計方法及開發工具,以開發出能夠與現實物理世界相交互的、實時的、具有較強容錯能力的軟件,解決現實世界中圍繞著航空、汽車、消費電子、社會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等方面所面對的復雜設計和開發問題,以最終實現研制出安全的、可靠的自主控制系統的夢想。
谷德權教授的研究過往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頒發的Faculty Early CAREER Award所資助的項目,現在正得到李嘉誠基金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面上項目中信息與數學領域交叉類項目所資助。谷德權介紹,從最近幾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可以看到很多學科交叉的方向,像網絡的安全性、設計方法的科學化,這是一個趨勢。“如果我們要自主創新,軟件工程一定要向科學化發展,我們才能開發出高可信軟件從而大大提高自主控制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說。
谷德權教授在提到中國的機會的時候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發展得這么快,沒有一個國家對工程的需求像中國這么大。目前,國家各項基礎設施迅速增長,還有飛機和汽車工業快速發展,但未來將有更多系統工程之上的問題需要面對,環保、安全、智能化等等,這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亦是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現在我們為看到的東西而高興,但也會為看不到的東西而煩惱。有很多看不見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這就是中國的機遇。”他說。中國現在是制造大國,谷德權教授的心愿是讓“中國創造”走向世界。
采訪內容刊登在《中國教育網絡》雜志4月刊(總第40期)《站在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交匯點》一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