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08年年會于2008年2月2日下午,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幕。今年年會的主題是“世界經濟展望與中國面對的重大問題”。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直播本次盛會。以下是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胡鞍鋼的主題發言。
胡鞍鋼:我想很快的把我去年出的一本書《中國企啟示錄》來說一下。我想主要要討論的問題是到底中國對全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們說是正面的或者是負面的。這個從全球的視角來看,反過頭來也對我們提出的轉變生產方式或者模式有一個全球視角的一個結論,我想大體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規模的效應,這種規模效應可能人類歷史上還是沒有見過的,我想通過一些數據來做一些重要的說明,首先來看還是人口規模的效應,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經濟起飛在1870年占全世界的人口也只有3%,1950年日本經濟起飛的時候占全球人口也只有3.3%,但中國從1978年經濟起飛的時候其實人口總量已經達到9.6%,現在超過了22%這樣的一個規模。
今后我們來看,由于不僅是中國也包括印度,這種超大規模的人口的崛起,本身也會創造世界新的發展黃金(218.75,-0.73,-0.33%,吧)時期,如果說1870年到1913年是世界第一次發展的黃金時期的話,當時世界的經濟增長率大體是在2.12%,那么第二次當時世界的經濟增長率大體在4.2%,從1990年以后,如果算上印度和中國崛起的話,全球的經濟增長率達到3%,這是按照世界銀行數據計算的,今后有可能,當然我講的是長期,其實我個人看可能真是世界從1990年以后到2020年這么30年會創造類似于第一次、第二次黃金發展時期,這也和大規模人口是有關系的。
第二個主要的效應就是就業的規模效應。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來看一些數據,1960年,OECD高收入國家它的勞動力總量在1960年的時候大體占了全世界的21%,到了2002年的話,已經降到15%,從中國的數據來看一直保持世界的1/4,但是如果我們扣掉農業勞動力,僅算非農業勞動力的話,我們可以驚人的發現1980年中國非農業就業勞動力占世界的總量只有6.5%,但是到2002年就增加了將近一倍,造成目前的趨勢,如果OECD的國家勞動力比重在下降,中國的非農業勞動力比重上升的話,我們估計會在2010年到2015年可能中國本身的非農業勞動力就相當于OECD國家的全部了,這個就表明如果我們仍然可以保持比較高的人力資本投資,保持相對低的勞動力價格的話,全世界的工作崗位走向中國是不可避免的,還不要說我們還有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
從經濟規模的角度來看,特別是根據麥迪遜做的最新的研究,我家單的把它最近做的,因為他最近剛剛又出了一個對經濟長期增長的預測,我們看到他現在要比我們自己的經濟學家預測的更樂觀一些,如果看一下從1980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比重5.2%,到2003年按照他這個最新的計算的話,已經達到了11.1%,比較接近世界銀行。最重要的他是做了2003年的預測,這個預測也是非常驚人的,認為中國可以達到23.1%,大體中國應該在2065年前后經濟總量就可以超過美國,這是他研究的結構,當然不只是中國,還包括印度,都會迅速在全球經濟擴大,這種規模會對全球產生極大的機遇,我想說明這一點。
當然第四個方面就是開放市場,加強貿易的規模,這個可能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少見的,我們也知道美國在它的經濟起飛的時候,貿易占全世界的貿易總量是迅速提高的,當然中國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數據,到2006年的話,那么中國的貿易總量可以從1978年的只有0.8%不到,現在已經接近7%,到2010年的話,應該有可能接近10%,還是有可能的。當然這種出口對全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但總體上來看,由于我們出口的增加也帶動了我們整個進口的增加,那么進口的增加可以說中國從長遠來看還是相當有它的貿易增長潛力的,如果從全世界1820年到2001年這個角度來看,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的彈性系數是1.8,從中國1978年到2004年我們也驚人地發現,它也是1.8。大體如果我們保持在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的話,中國從貿易的增長潛力還是非常之大。
當然,中國以上四個方面都給全世界創造了這么多的東西,可以說是中國的機遇,或者說中國為世界做出的重要的貢獻,但是事物也是有兩個方面,那么最大的負面性就是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樣的一個負面影響,我想有一些數據我們來討論一下就比較清楚了,隨著世界經濟總量的布局發生變化,也包括產業布局大轉移也包括出口比重的變化,前面已經敘述了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和歐盟一次能源的消耗占世界的總量比重是迅速下降。從2015年和2030年,這是我估計的數據,是最近IEA,就是國際能源儲值的一個最新的報告,很可能中國根本不用到2015年,就是2010年以后,中國它的能源消耗將會取代美國,當然到了2030年以后,可能他們兩個之間就換了一個順序,這是從一次能源的消耗來看。從污染排放的情況,中國不僅總量會上升,而且它在新增量,比如像1990年到2000年都是非常大,我們看一下二氧化碳排放,由于能源的轉移,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也包括俄羅斯這些國家,與此同時,所謂二氧化碳排放也包括二氧化硫排放,很顯然也向這樣一個格局轉變,我們可以看到到2005年的時候,中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占了世界總量的19%,已經大大的超過歐盟25個國家,到了2030年,其實也用不著到2030年,我們實際上來講就很快會超過美國,當然也包括超過歐盟,當然歐盟它的IEA計算的時候有一個什么問題呢?它把生物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計算在內,所以按照他的說法,就應該是去年或者今年二氧化碳就會超過美國,很顯然2030年,中國所占有的比重就相當于美國在70年代、80年代的比重,所以說中國現在增長方式已經不僅僅關系到我們本國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世界的利益。
那么這些數據我們來看一下,中國超大規模的崛起,它產生的邊際的影響,這個是根據BP的數據,1994年到2004年幾大國對全球新增量的能源消耗,很顯然,中國能源、煤炭、石油、鋼鐵對世界市場,不僅是資源本身的消耗,對世界的價格產生的重要的影響,當然我們也計算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庫來計算一下中美資源損失,我們看到美國占它的GDP是下降的,我們是上升的,歐盟是下降。總之,中國這一次崛起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也出乎世界的意料,那么現在到底中國崛起會產生世界什么樣的影響呢?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還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還只是認識局部的一些現象。總而言之,中國不僅要和平崛起,更多的要合作崛起。所以說我們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包括歐美日三大經濟體的最大的利益相關者,所以說我們持合作的態度,當然中國不僅需要自主的崛起,還需要開放的崛起,中國不僅需要快速的崛起還需要自我約束的崛起,這個非常的重要,不是說加快發展,加快崛起就一定是一個所謂硬道理,可能還是要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世情,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互利共盈,當然中國不僅是迅速崛起,最重要的是綠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