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兩千多年前,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莊子的《逍遙游》以其詭秘綺麗的幻想,成為思想界曠世不朽的名篇。莊子為世人創造了一個自由自在,無所束縛的世界。直到現在,這依然是“心意自得,暢游無限”的頂級冥想。
莊子的此番言語強調的是人心意念,最后導出的是“至人無己”的精神境界。《逍遙游》豐富、瑰麗、神秘的幻想,也是架構在對時間與空間的超越上的,是思想的烏托邦。但是,莊子的這番想象幾乎成為現代通信運營商為其“無線服務”打造的廣告語,這是他沒想到的。
不能猜測以莊子的奇幻思想是否想到過,兩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技術與文明的不斷推進,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正在無限接近他幻想中的“自由世界”,人類正在依靠技術進步,改變現實,步步縮短著與自由理想的距離。
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簡稱UNS),一個由計算機、軟件、物流、網絡共同交織、構建的全新世界正在成為人類技術發展的方向。它將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連綴在同一個網絡,或互相能夠訪問的不同網絡里,相互關聯,一觸即發,一呼百應;它能夠提供最自由的生活,無處不在的便利。
“無處不在的網絡”(Ubiquitous Network)一定也會使莊子對“逍遙”人生觀的認識更進一步。
如果說莊子對于自由世界的幻想是唯心的,那么我們即將看到的人類社會走進“無處不在的網絡”時代卻是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的。空中樓閣是思想家的精神建筑,而真正的“自由世界”必須是以科學與技術為基石的。
通信、計算機、電子、信息、網絡、物流、RFID、納米……數不過來的技術構筑著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基礎,而金融服務、政策規劃、行業管理、社會倫理等等,都成為影響這一社會到來的關鍵因素。
從日本、韓國、歐洲、美國等地的發展來看,我們已經站在了一個信息技術應用新時代的入口處,無處不在正在融入到各個國家的信息化戰略中,而技術融合的特征也逐步滲透到生活中來。
不管怎樣,“無論是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處不在的網絡時代即將到來。
網,未來社會的核心語匯
小強坐在回家的校車上,戴著眼鏡。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眼鏡,鏡片是一個屏幕,鏡框或腿是遙感器、終端接收器,甚至控制器。小強爸爸剛導完一部片子,也在回家的路上,正在通過車載視頻與小強聊天,答應一定馬上回家,回家一定有禮物。
到家門口,小強下車,按門鈴。小強奶奶正在家里包餃子,墻上的大屏幕顯示出小強頑皮的樣子,奶奶一句“進來吧”,門自動開了。
老爺爺正在放風箏,腕上的手表傳來了信號,小強奶奶在提前通知老頭回家吃飯,“別玩兒得太瘋咯”,爺爺從腕表的視頻里看到小強在做鬼臉,連連答應回家,邊收起了風箏。
這不是個普通的日子,是中國人的春節。小強的姑姑在國外,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包餃子,這時候沒忘記與家里聯系,母女倆通過視頻“嘮嗑”,老母親還夸獎了站在女兒身邊的帥哥。
小強媽媽是位醫生,手機上有兒子、丈夫的信息,工作很辛苦,但能夠與家人實時聯系著。小強爸爸還是失言了,有緊急任務,他在網絡上向小強表示“抱歉”的樣子……
這是在9月11日第三屆全球WiMAX高峰會議上,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通信技術研究所展示的一個片子。播放后讓人興奮不已,精彩的畫面仿佛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多媒體信息流從無線寬帶涌到面前。
“無處不在”是中國移動未來戰略中一個關鍵詞,而這個片子正是中國移動研究院對無線多媒體時代的一個完美詮釋,他們正在對這樣的未來應用投入研究。
中國網通集團董事長張春江近日公開表示,基于Wi-Fi、Wi-Mesh和WiMAX技術的無線寬帶網絡建設已經形成世界潮流,“無處不在的網絡”、“隨時隨地隨需”的應用將成為信息化的時代特征。
事實上,無處不在最先來自于“計算”概念。1988年,施樂公司的馬克?魏瑟提出了“無處不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意思是說計算技術會融入周邊環境和任何地方,不為人們所覺察。
法國未來學講師 米卡?曼納瑪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理解是這樣的:在這個社會中,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任何設備進行無線數據交換和上網。
日本野村研究所首席合作顧問村上輝康說:“隨時隨地上網的IT利用環境就是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這種變革將信息化、網絡化推向了新的階段。” 野村研究所自1999年就開始了無處不在的網絡的研究,對日本形成u-Japan的IT戰略有很大的影響。
對于“無處不在”更嚴謹的解釋是:要創造一個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的環境,這一環境是一個網絡、信息裝備、平臺、內容和解決方案的融合體。
顯而易見,“網”是無處不在的核心語匯。
網,在這里首先是一個最強烈的技術名詞。朱高峰院士認為,U的含義除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之外,還可以包括第四個“任何”,即任何設施。
從中國移動視頻片斷可知,通信方面的,不但有WiMAX、Wi-Fi、3G/4G等無線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還包括ADSL、FTTH的寬帶網,數字化放送網,ITS等移動網。
無處不在顯然不是通信運營商獨自完成的事情,而且僅此片斷的描述也只是“無處不在的網絡”的只鱗片爪。電腦、手機、PDA和數字家庭設備、RFID和傳感器,滲透在人們生活中的種種技術,能夠提供全面的無處不在的服務,形成無處不在的網絡生活。
日本沖電氣工業株式會社董事長筱勝正對無處不在的網絡中的“網”有深入的理解,他認為,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將隨著全球無縫網絡的發展和安全的移動無線網絡的應用而建立起來;在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中,所有的人和物都連接到了網上,成為了“個體”,而網絡可以了解這些個體;網絡能識別個體,包括個體的狀況和個體的周邊環境;無處不在網絡社會中的人將可以平等地接收世界上所有的信息,可以理解各種語言、文化和風俗;在一個相互信任的社會里,人們可以通過知識共享表達自己的思想,創造新的價值。
因此,電子標簽、射頻網絡等實物網絡,所有的網絡相互串聯,才能給用戶提供更有效的服務。
一場從E到U的革命
人類即將進入信息技術應用的新時代,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是這個時代的全新特征。
當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開始發展的時候,各個國家都在制定IT戰略,將信息化作為最重要的技術戰略。隨后,通信技術與IT技術相結合,家電、電子技術等也逐漸融入,不少國家都制定了“E計劃”,以規劃和加快信息技術的發展。
期間,思科、IBM、愛立信、西門子、英特爾等公司也在產品和服務上向E的方向靠近甚至引導,而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等公司的涌現和快速成長,都成為E時代的獲益者和推動者。
而現在,大多數國家都已經認識到技術融合正在進一步加深,信息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一切。網絡寬帶化和移動寬帶化成為走向,點擊科技總裁王志東在2005年曾說“無處不在的網絡將更大影響人們生活,無處不在的網絡正在中國形成”。最終,無處不在的網絡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自由,信息、物流、金融體系的相互融合,讓無處不在社會雛形微顯。
中國有句俗話:“櫻桃好吃,樹難栽。”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固然好,但它需要堅實的技術基礎,尤其是各種網絡設施的建設,新網絡如何建設,新的網絡與舊的網絡如何鏈接等問題,都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國家的IT戰略走向的問題。
聯合國于2003年12月在日內瓦舉辦的全球信息社會高峰會議(WSIS),第一次為“無處不在的網絡”提供了一個在國際上進行討論的機會。“無處不在的網絡”理念正式登上世界舞臺,開始影響世界各國的IT戰略走向。
韓國在2004年率先將“無處不在的網絡”定為國家戰略(U-Korea),而一年后日本也將原有的E-Japan 國家戰略上升為U-Japan戰略,UNS戰略計劃則成為日本ICT領域的發展戰略。
有評價認為,日韓兩國從E到U是信息化戰略的轉移,U戰略能夠幫助人類實現許多E時代無法企及的夢想。
從2004年起,美國和歐洲也加快了向寬帶服務轉移的步伐,這說明他們對這一領域的興趣開始增加。歐盟正在促進以環境智能為主題的研究與開發,包括關聯識別服務,使用定位信息服務,以及把數字家庭設備與通信網聯接在一起的技術。從各方面看,歐盟采取的行動與無處不在的網絡是貼近的,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U戰略,但這兩個重要的區域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不無準備。
中國,也開始關注并積極倡導,“U-北京”正在將數字北京、移動北京等戰略進一步擴展。從在全國的地位和現實情況出發,北京一直關注信息產業的發展,希望信息產業成為支柱產業,而且北京即將迎來奧運會,因此,無處不在的網絡的技術應用將會快速融入進來。
中國網通目前構建無線寬帶城域網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已經開始提到議事日程,國內無線城市的建設熱潮已見端倪。
“對于中國網通等主流電信運營商來說,積極跟蹤Wi-Fi、Wi-Mesh和WiMAX標準進展和國內外無線城市建設及應用動態,并從戰略層面考慮支持、參與“無線城市”建設,既是嚴峻考驗,也是歷史機遇。”張春江在9月中旬舉辦的第十屆京臺科技論壇期間這樣說。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推廣應用處處長楊軍介紹,北京市的無線城市建設總共分為三期,第一期建設目標是到2008年上半年完成奧運會熱點地區的無線網絡建設,包括場館及其周邊,機場等交通樞紐和中心廣場等旅游點;第二期到2009年年底,完成五環以內的城區普及無線寬帶高速上網,提供數據、語音、視頻、定位等服務;第三期的建設目標是到2010年底實現北京市全市城鄉的無線寬帶網絡建設,實現全市人群和地域全覆蓋。
目前,在北京市郊區的平谷區和大興區,WiFi和Wi-Mesh技術已經開始無線寬帶的應用示范。
對于整個中國而言,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我們在這方面的發展已經有了比較可行的基礎。截至2006年,中國已有4.6億手機用戶,預計到2010年達到6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62億。除了這兩組基礎數據之外,龐大的移動通信網絡與固定通信網絡不斷升級擴容,中國在基礎建設方面也并不落后。
日本的專家對中國發展無處不在的網絡模式給予強烈關注,并表示支持,建議可以從發達的沿海城市作為試點開始推廣。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杰在對“U-北京”的項目研究中,開始倡導“把無處不在的網絡應用落到實處,比如奧運會的票務管理。”
RFID,給世界貼上標簽
E與U的重要區別在“物”上,如果僅僅是現在這樣的網絡,還談不到無處不在。
你可以在網上訂一碗炸醬面,但你不能瞬間從網上聞到它的香味,但將來有可能實現。現在被稱作互聯網的,準確地應該稱為因特網,而未來將增加的是物聯網。
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外在表現就是智能社會,我們看到的只是運行在網上的各種信息,隱藏在背后的大量有線、無線的通信網等技術支撐將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活。
智能社會下最便利的體現就是智能商業,《2022年的智能社會展望》一書中這樣描述未來社會人類的購物方式:“虛擬的購物中心顯示在屏幕上,如果你需要買一件新的運動衫,墻上的屏幕就會突然出現一個購物中心的圖像。你的手只要一揮,屏幕上的圖像就會自動進行切換,仿佛你置身在購物中心里,隨意挑選你想要的運動衫。”
更主要的是,你不用再等待排隊結帳,只要推著購物車通過出口,銀行會自動扣除你的賬戶金額,而這個銀行帳戶信息很可能就在你的手機里,或綜合的移動終端的某個芯片上。
越來越簡單的生活給技術和社會分工、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建設即是滿足這樣的要求的。
實現以上所說的購物方式,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最主要的技術,也是未來物品因特網的核心技術。無所不在的商業智能不只是電子商務可以滿足的,而最終要落實在物流上。
IBM最近提出“電子商務,隨需應變”的概念,即是對物聯網的一種期許。到那時候,所有的消費品,大到飛機汽車,小到牙刷剃須刀,都將能用微小的射頻發射器或嵌入式超級連接的標簽跟蹤。
這些標簽最終將改變產品輸送、銷售和采購的方式,可能最后還會跟蹤到人并了解他們的通信方式。
村上輝康認為,RFID以及射頻網絡是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單一物品,只要運用該技術,即便在遠距離也能用讀取器將物品的信息讀取出來。RFID可以一次性大容量讀取商品信息,可以大幅度提高超市的商品運貨量。
我們最先是從沃爾瑪那里了解到RFID的,而且沃爾瑪現在正在升級和推廣這種技術。2007年初,麥德龍在北京推出與RFID相關的“未來商店”,將拍照功能的智能臺秤、不需換衣的智能試衣間等代表智能商業的技術創意一一展示,讓顧客體驗。將來,RFID的應用將無限普及,尤其是商業應用,如運輸、物流、接入控制、供應鏈管理、制造業、醫藥應用、圖書館系統、農業和保健,甚至政府服務、個人福利與安全等領域。
2007年9月16日,在廣州舉行的2007中小企業信息化與RFID技術應用高峰論壇上,信產部表示,RFID的試點工作正在擴大。青島市計劃在六個領域啟動RFID應用試點,并且已獲國家金卡辦批準,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大連、成都、南京等城市也在積極籌劃RFID應用試點工作,而廣東省提出了要建立全國第一張物聯網的目標。
有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RFID的市場規模為16.6億元人民幣。專家預測,2007年RFID市場將全面啟動,國內市場規模將達到26億元,并且保持50%左右的年增長幅度,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結合GPS和監視系統,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換將暢通無阻。以汽車為例,各大汽車廠商無不在RFID技術上有所創新應用。
BMW公司為其生產的汽車配備了智能點火鑰匙,所有新車的點火鑰匙都有一個RFID標簽。只有當正確的編碼被讀出時,發動機才能啟動。這個鑰匙還能儲存車架號碼、客戶編碼、座位調整數據和里程數等。
大眾汽車公司可以讓客戶自己提取沃爾夫斯堡工廠生產出來的汽車。通常有35000輛汽車等著客戶提取,在這里還有各種工作要做(例如質量檢查,清洗)。每道工序都貯存在RFID發射器中,這個發射器裝在汽車前風擋的后面。發射器的有效距離大約是100米,在知道車輛的大致位置后,就可以找出客戶要提取的車。
而福特汽車公司實現了發動機的跟蹤,把每一臺發動機的數據儲存在裝配線上,然后把這些數據實時傳送到生產計劃系統中,這樣中央服務器就可以進行優化操作,使主裝配線根據差異進行調整,從而減少生產瓶頸,使文件流程不中斷。
雖然,RFID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包括倫理方面,但是多種多樣的RFID的應用依然將遍及各行各業,影響這個世界的發展。
有了RFID,就好比給組成這個世界的各個部分都貼上了標簽,任何人與物都必須通過各自的標簽進入這個網絡的世界。
一手是技術,一手是戰略
如果說信息技術將這個世界碾平了,那么無處不在的網絡又將這個平的世界形成一定的秩序。
完美的秩序,是讓身在其中的人無所察覺秩序的存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托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特征描述,用了老子的思想——大象無形。無處不在的計算機將逐步隱形在它所服務的設備之中,無處不在的信息技術應用也隱形于業務活動之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往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發展必然是符合這樣一個客觀規律的。
這可謂是技術發展的最高境界。因此,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最關鍵的是技術的高度發達并無限融合。如果將組成這個世界的元素分為人與物的話,那么無處不在的網絡將實現三個互通,那就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
人與人之間的互通,就是人通過手機、PDA、PC等終端在網絡上進行聯絡,3G的眾多應用即是如此。
人與物之間的互通,人通過網絡對物進行訪問,另一方面,網絡系統可以通過物的標簽而訪問到與物相關聯的人,比如電子商務、數字錢包、電子政務等。
物與物之間的互通,通過網絡實現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換,如汽車導航、物流跟蹤、智能商業、RFID各種應用等。
因為我們對手機這樣的終端已經十分熟悉,因此通信方面的技術備受關注,眾多廠商也非常積極。近期,與無處不在的網絡有關的會議、論壇、展覽豐富多彩,廠商們無不積極響應。
諾基亞西門子(以下簡稱諾西),從名字上看便是兩大巨頭的合作,2006年,諾基亞網絡事業部和西門子運營商相關業務部門合并,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從技術到戰略都積極關注。“網絡造就生活”成為諾西的口號,“在理想世界里,一切都以端到端的方式進行,而且都能完美無缺地運作”,這樣的描述,正是無處不在網絡社會的現實。
2007年9月初,諾西與英特爾聯合推出帶有家庭網絡功能的 IPTV 解決方案,而其WiMAX的解決方案更是以“高速連接全世界”為目標。
諾西無線接入事業部專門負責寬帶接入的總經理Markku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分析了WiMAX的前景,他認為,WiMAX將會成為一個全球非常重要的標準,它能夠使用戶使用真正意義上的寬帶業務,可以使用戶的傳輸速率達到數兆比特/秒,并且可以使用戶能夠使用非常創新的應用來滿足他們各種各樣的需求。Markku說:“諾西將會在明年4月份推出WiMAX商業網絡的時候,便可以提供WiMAX的終端設備。諾西現在已經推出相關的商用系統來實現這種固定的WiMAX。對于移動WiMAX領域,我們已經開始向我們的客戶來出貨,并且提供這種移動WiMAX的硬件設備。”
除了諾西,眼下,我們更多地看到了思科、微軟、英特爾、北電網絡、谷歌、IBM、HP等ICT(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的巨頭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技術推進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統一通信”還是“無縫連接”,都是在技術上實現無處不在網絡社會的異曲同工的解決方案。
2007年9月中旬,第三屆全球WiMAX高峰會議在北京舉行,不但看到了諾西、摩托羅拉、英特爾、北電網絡、阿爾卡特等全球重要的通信廠商的身影,華為、中興、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中國的通信巨頭們幾乎沒有一家缺席,并發表了關于無處不在網絡的研究和戰略。
WiMAX,尤其是移動WiMAX是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實現的一項重要技術,雖然現在全球運營效應還未見好轉,但依然不能阻止這些廠商們的熱情,尤其是對中國市場。
可能是因為中國相比較于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固話和互聯網普及率都還不高,這為WiMAX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最好的商機。規模使得網絡設備和用戶設備的成本下降,使運營商也積極起來。中國聯通已經完成了廣東、上海、大連等五地的WiMAX系統測試;中國網通在湖南、廣東等南方地區 進行 WiMAX試驗;中國電信則在北方九省一市進行試驗。中國移動近期已獲得北京奧組委正式授權,為2008北京奧運會建網提供WiMAX和WLAN服務。
據一項預測顯示,中國的WiMAX用戶在2009年將達到 125萬,2011年達到839萬,增長將近7倍。
無處不在的網絡關注的不僅是經濟,同時對社會有全面的影響,比如老齡化社會的服務問題。因此,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也不只是IT廠商們的技術游戲,更是一個國家IT戰略的重要參考。
當韓國、日本等鄰國將無處不在的網絡作為國家的IT戰略之后,歐美等地也紛紛重視起來。現在,全世界發達國家已不再提E戰略,而提U戰略,這表明國家IT戰略已從電子階段進入到了無所不在的階段,是社會信息化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目前,中國是否會提出“U-China”國家戰略,中國將如何實現“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都還在商討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不會不參與這場全球范圍的U革命,只是,值得提醒的是,這場U革命,不再僅僅是某幾家IT廠商、某幾家電信運營商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共同參與的問題。因為,無處不在的網絡不僅僅是一個IT新術語,由此衍生出來的無處不在的網絡社會也不僅僅是社會學家口中的某個概念,它是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環境,是由技術而改變的一個新文明時代的集合特征。
只是,我們需要認識到,這場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復雜性難以預料,因此,我們不僅要密切地關注技術的發展,更要放眼世界,關注未來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