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含義,中國的外貿企業今年算是有了更深的體會。
2007年,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都把中國外貿逼到必須改變傳統增長模式的境況之中。
出口成本抬高
在商務部今年11月對外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7年秋季)》中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總值達到15707.3億美元,同比增長23.5%。與此同時,前9個月,貿易順差達到1855.4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1774.8億美元的規模。
于是,今年以來為了抑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同時降低順差使貿易平衡,相關部門對進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調整。
然而,當對外貿政策進行調整的時候,中國外貿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除了政策因素外,人民幣升值導致中國出口產品價格抬高,鐵礦石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推高生產成本,同時今年油價高企也使運輸費用大大增加,而這些都在抬高當前的出口整體成本。
引資戰略需同步調整
事實上,在未來的幾年里,當中國逐漸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有一部分的出口企業遭到淘汰,企業要想生存,必須順應從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模式,向高附加值技術含量高的模式轉變。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升級,單位產品的產值升高,可以規避政策和人民幣升值的風險;而對于中國整體出口來說,既可以防止在未來一年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時的出口驟降,也會減少諸多的貿易摩擦。
調整出口模式必須與調整吸引外資戰略同步進行。眾所周知,外商投資企業都分別占到中國出口和進口金額的一半以上,而外貿順差大部分是由于這些企業的生產造成的,在加強高新技術產品、軟件和醫藥出口基地建設時,外資企業的力量非常重要。商務部較早前表示,今后要重點抓好汽車及零部件、船舶、飛機、鐵路裝備、港口設備、通信產品等大型和成套設備的出口促進工作,在吸引外資時應該相應地向這些領域傾斜。
在幾周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中國美國商會的歲末晚宴演講中表態,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戰略不動搖。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外資企業的示范效應也應該有所增強,需要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中國,事實上,這些都可以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和產業帶動效應,產業聚集和輻射效應都可以讓中國本土的企業也完成相應的轉變。
拓展非歐美市場
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將是未來一年中國出口的重要趨勢。2008年,國際市場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能源資源產品的價格仍可能在高位運行,另一方面,中國對歐美等傳統出口市場的高順差使得這兩個經濟體在未來一年將繼續施壓人民幣升值以及帶來更多摩擦,這些都迫使中國出口企業尋找新的市場來分散成本提高所引起的外貿風險。
今年以來,有關于非洲、東盟地區、中東歐以及拉美地區的進出口展會已頻繁地在國內舉行,可以看出政府已在為企業尋找新的出口市場提供便利。商務部官員已經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中國與上述這些地區各具優勢,互補性強,今后經貿前景非常廣闊。
再次,在向高附加值挺進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忘記服務貿易的發展。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和進口世界排名在2006年分別為第八位和第七位。相對于貨物貿易來說,中國服務貿易的水平還相對落后。
全球經濟競爭未來的重點會逐步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擴大已顯現出其強勁的增長力,而且傳統的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貿易,正逐漸轉向知識、智力或資本密集型的新興服務貿易,中國外貿不能夠在這方面有所懈怠。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