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07年10月15日上午,出席黨的十七大的代表們滿懷信心走出大會堂時,心潮澎湃,滿面春風。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對此,代表們表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黨的十七大代表、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長李津成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必須立足本地實情,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統籌兼顧,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
結合青海省情,李津成告訴記者,面積占青海省一半的三江源地區曾是青海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近年來,三江源地區在實施退耕還草工程時,因地制宜地對部分牧民進行了拆遷安置,讓牧民們住進了現代化配套設施齊全的新社區。
“移民建設的過程,不僅是減輕草場壓力、保護生態的過程,更是新牧區的建設過程。牧區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生產條件得到了大幅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李津成說。
黨的十七大代表、江蘇淮安市委書記丁解民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淮安地處蘇北地區,屬于欠發達地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我們堅持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
丁解民告訴記者,淮安在發展工業企業時,把“能否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衡量標準之一。“淮安市530多萬人口中380多萬人在農村,其中有170萬到180萬勞動力需要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2006年,130多萬農村勞動力的收入中53?2%來自第二、第三產業。”
在發展中,淮安始終堅持環保優先,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近幾年來,淮安已把300多個污染項目拒之門外。淮安具后發優勢,必須堅持環保優先,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丁解民堅定地說。
“科技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經濟競爭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主導力量。”黨的十七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徐鳴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代表的認同。
徐鳴告訴記者,“近年來,徐州加快了產業升級。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崛起。”2006年,徐州引進光伏產業項目,一期產能1500噸多晶硅項目已經建成投產,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最終將形成年產1?5萬噸多晶硅生產能力,成為亞洲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以此為依托,徐州將向下游產品和終端產品延伸,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形成千億元產值的大產業。
同樣,西部工業發展質量的提高,也必須依托技術的突破與創新。黨的十七大代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書記羅朝陽告訴記者,礦產資源豐富的柴達木盆地以往走的是單純挖礦、直接運輸的粗放型經營方式,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驗區后,柴達木地區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拉長產業鏈,搞深加工,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率逐步提高。
今年7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研究院正式成立,以中科院為主體,聯合其他科研院所,開始認真研究高原循環經濟之路。同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牽線搭橋,積極鼓勵鹽湖集團、西部礦業等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聯系,聯合研究。
“西部遠離市場,產品成本高。只有在技術上找尋優勢,才能提升競爭力與效益。”羅朝陽說,“我們必須借助外力加強研究,突破技術瓶頸。”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代表們表示,只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進一步增強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解讀二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我國以往的化工行業多以出口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料為主,這種科技含量較低的出口方式導致我國化工行業發展緩慢。因此,報告中指出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為我國化工行業的前進指明了道路,并且提到發展生物、新材料、海洋等關系化工的產業必將為我國化工行業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開拓我國化工領域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