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戰略與方針路線的歷史變遷,十七大提出的這一方針體現了經濟發展理念的偉大變革與理性演進。
從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經濟建設總路線是“多快好省”,是一個綜合協調的理念。但急于擺脫貧窮與趕超發達國家的巨大政治熱情,使之演變成“快是中心,速度是靈魂”的躍進路徑,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具有可持續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啟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經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明確,逐步確立了“走一條既追求速度又追求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道路”,簡稱“又快又好”。這創造了20多年年均增長9%以上的“中國奇跡”。但由于分權化改革與地方競爭,片面追求GDP與吸引外資,逐步走上資本邏輯主導的路子,資源、環境、生態等承載壓力快速提升,出現了達到“增長極限”的若干跡象。
新世紀以來,面對國內外各種錯綜復雜的約束條件,中央政府提出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講的是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快”講的是發展的速度。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這一順序改變,體現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反映了經濟發展理念的偉大變革。
從增長方式到發展方式
十七大報告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代以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用“發展”取代“增長”,一個詞的變化反映了經濟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轉變。
經濟增長,主要是數量概念,體現一定時期內商品與服務的生產數量變化。經濟發展,不僅包含數量概念,更強調質量與協調的內涵,體現了經濟規模、結構與效率的協調,體現了經濟系統與人口、資源、環境等系統的協調。從一定意義上講,增長是手段,發展是目的。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很可能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經濟發展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自然、社會、國際條件。這些條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可能長期單兵突進。單純經濟增長易,經濟發展難。
對于增長與發展的關系,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伴隨著29年的高速增長,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增長的代價,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有限、環境污染的制約,越來越受到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制約,越來越受到社會發展滯后的制約。從“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基本方略逐步清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內涵的深度、廣度、協調度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從數量擴張到優化升級
十七大報告強調,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并詳細規劃了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這反映了產業從數量擴張的平面概念轉變到質量提升的立體概念。
改革開放以來,依賴人口紅利,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我國產業走上數量擴張的道路,使我們告別短缺,步入相對過剩階段。但我們經歷了“出口8億條褲子換一架波音飛機”的現實,我們的加工貿易只能得到芭比娃娃最終售價的1/20,出口順差擴大,貿易摩擦加劇。同時,要素成本增加,人口紅利減弱,這需要產業體系與層次的升級優化。
建立高質量的完善的產業體系,不僅能進一步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更能應對金融危機等意外沖擊,維護經濟安全與穩定。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次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產業體系。
從制造廣東到創新廣東
對廣東而言,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要實現從制造廣東向創新廣東的轉變,才能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廠在中國,中國工廠在廣東。回首廣東制造業的發展路徑:上個世紀80年代靠土地收益,但目前土地有限,要素成本上升;90年代靠低工資的人口紅利,但新世紀“民工荒”的出現預示著人口紅利將會逐步消失;市場短缺格局不復存在,國內外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廣東能源消費位居全國前列,主要靠省外輸入的能源、資源供給緊張。
新世紀,廣東發展靠什么?只能靠創新,靠技術,靠生產率的提升。這需要按照“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