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國經濟多年來持續高速增長,成就舉世共睹。針對未來經濟的發展,黨中央提出了新的任務,規劃出新的目標。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實現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一任務既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又顧及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無疑是一個更高標準的目標。這個任務,也正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化指標之一。
要實現黨中央新提出的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具體而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辯證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必須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辯證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也就要求以科學發展的理念看待未來的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不能“以人為本”的發展,不能稱之為科學發展;不能“以人為本”的發展,也使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無從談起。從過去“經濟增長方式”概念到“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正是說明,黨中央充分認識到“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差別。單純的經濟增長,即便是在GDP數字上實現黨新提出的目標,但很有可能無法完成節能降耗、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任務。
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經濟結構決定資源消耗結構、收入結構、人口結構,影響著城市功能、環境質量、生活品質。抓住經濟結構問題,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主線,調整經濟結構就真正推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第三產業的競爭力。以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線,立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提高節能環保水平,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相輔相成。一方面,節能環保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只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有可能改善高能耗、高污染的情形。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矛盾突出的條件下,提高節能環保水平,必然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要提高節能環保水平,必須立足現有產業和企業,制定和采取針對性強的對策措施,挖掘潛力,降低單位能耗水平,減少污染排放;必須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手段,加大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推進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必須把全民族動員起來,打一場提高節能環保水平的大戰役。
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進步,既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標示了方向,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同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迫切要求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使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在科技不斷進步的基礎上。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就必須加快制度變革、增加財政投入,培育創新人才等方面下工夫。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有待認真落實、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有待繼續深化、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亟待突破,鼓勵創新的環境需要進一步營造。
加快體制改革和創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保障。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有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水平。當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抓緊建立現代資源產權制度和現代環境產權制度、深化改革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以及建立科學的干部考評指標體系等方面著力。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任務繁重而艱巨。我們深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通過努力奮斗,定能實現更高標準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