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機電商報網
“十一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延續了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無論是行業規模、產業結構、產品水平,還是國際競爭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到2010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已經達到14.38萬億元。此外,我國機械工業產業規模也躍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順差,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但是,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如: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薄弱,高端裝備仍滿足不了生產需要,產業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緩慢等。為此,“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要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性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指出,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機械工業應重點做好以下六大工作:
首先,要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就要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要進一步推進節能降耗減排,由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要積極推行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
第二,要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就要大力推進高端裝備自主化,尤其要重視我國國防工業、能源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所需的高端裝備的自主創新;要突破關鍵基礎零部件瓶頸約束,著力解決我國關鍵基礎零部件發展滯后等問題;要抑制產能盲目擴張勢頭,充分認識我國機械工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危害性,優化資源配置,警惕盲目擴張現象。
第三,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集中力量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快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技術裝備集成創新;要推進產品數字化和企業信息化,提升產品技術水平;要繼續推進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才制度和技術創新機制,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要加強行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利用好現有基礎,滿足機械工業自主創新的需要;要完善和提高產品標準體系,爭取擴大國際標準工作中的話語權。
第四,要加強質量品牌建設。要大力提升機械產品質量,提高企業質量意識;要建立和完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推動機械工業企業質量和標準化建設工作;要完善鼓勵實施精品工程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
第五,要進一步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要滿足國家“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改善民生,推進改革開放”的需要,抓住培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契機,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高檔基礎零部件、新能源設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設備、海洋工程裝備、現代農業裝備、工業機器人、現代制造服務和再制造等新增長點。
第六,要提高國際合作水平。要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提高機械工業國際合作水平,充分吸收借鑒境外先進管理經驗;要大力擴大國際間的合作,支持企業境外兼并重組,鼓勵企業在境外投資建廠,充分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要進一步穩定和擴大裝備產品出口,推動出口退稅政策修改完善,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出口信貸資金投放,支持國內企業承攬國外重大工程,帶動成套設備和施工機械出口,提高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蔡惟慈執行副會長表示,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調整,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機械工業步入世界強國之列,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具體的目標為:主要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前三位;基本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和知名品牌;重點行業的排頭兵企業進入世界前三強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