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月8日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1中國企業科學發展論壇”
圖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昌智先生為獲獎企業代表頒發獲獎證書
圖為中國企業信用聯盟光球啟動儀式
近日,由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國產業報協會、中國低碳經濟推進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科學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的主題為“責任與使命”。論壇對最新國內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解析,并圍繞《“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誠信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在轉變經濟發展時期的責任與使命》、《低碳時代:發展的機遇》等主題進行了探討。同時,論壇還對為我國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和在發展低碳經濟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人物進行了表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有關部委領導出席了論壇。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在中國企業科學發展論壇上致辭時表示,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決策,強調“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形勢、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并切實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企業的發展中,科學發展觀發揮了統一思想和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企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陳昌智說,新形勢下,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引企業科學管理,實現企業科學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多種所有制形式良性發展的格局,需要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苦練內功,提高自身素質,完善治理結構,轉變經營增長模式,努力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不斷做大做強。對此,他提出了幾點要求:
首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轉型。廣大企業要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機,積極進入相關行業,實現企業自身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要在開放合作的背景下,堅持自主創新,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用信息化等技術嫁接傳統產業,構建國際化的研發體系和機制,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要樹立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努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轉型。
其次,不斷開拓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近年來,一大批企業通過不斷努力和多年的積累,在資金、技術、營銷、管理等方面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建議廣大企業要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積極調整市場結構,在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著力開拓國內特別是農村市場的同時,努力拓展海外市場,積極“走出去”,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以高層次的競爭來推動企業自身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強企業和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企業要樹立誠信經營理念,把誠信放在企業社會道德層面的重要位置,“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樹立誠信意識是企業的道德自我約束行為,而加強信用管理則是企業化解風險的一種能力。因此,企業還要切實加強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和市場競爭水平,有效化解各種類型的風險,促進企業健康持續地發展。溫家寶總理曾說過:“一個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見的技術、產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導他們并受他們影響的理念、道德和責任,兩者加在一起才能構成經濟和企業的DNA。”
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付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要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他說,以往的那些粗放的、急功近利的,破壞環境且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陳腐落后,對我國企業來講,在優化結構和產業升級的前提下,保持固定資產投資一定規模,抓好一批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尤為重要。沒有大項目、好項目帶動,就實現不了更好更快地發展,也難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企業信用評價辦公室主任李華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建立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同時,國家也正在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促進企業走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之路。所以,為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程,樹立我國企業誠信新風尚,發揮道德模范作用,同時,促進企業走上“低碳”之路,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等單位聯合對為我國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和在發展低碳經濟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人物進行了表彰。
論壇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運行局局長李連仲做了《“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的報告,他對十二五期間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和展望,為企業做好下一步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另悉,論壇還舉行了中國企業信用聯盟啟動儀式,并發布了中國企業信用全球宣言。同時,對“AAA級信用企業”、“全國文明誠信示范企業、企業家”和對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進行了表彰。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保部、國家質檢總局、財政部等有關領導及經濟學家、企業主要負責人、跨國公司代表、新聞單位代表及專家、學者等500多人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