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美國。“太陽王”無錫尚德曬出了2010年第三季度成績單。描繪季度匯兌損益的折線圖上,三季度4202萬美元的外匯收益與二季度6140萬美元的外匯損失,其勾勒走勢的線段幾乎夾成了直角。
同樣是17日,中國。一封由中國國際商會執筆的民間 “訴狀”交到了美國貿易代表手中。信中抗議之事是美國針對中國政府一系列清潔能源政策挑起的“301調查案”。在欲對中國新能源產品提稅的強勢邏輯面前,國際商會或許只是光伏企業的一根稻草。
無論是匯率“過山車”上的大起大落,還是國際環境中的戰戰兢兢,都顯露出口依賴度過高已成為鉗制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難走匯率“鋼絲”
74%的凈收入來自歐洲,9.5%來自美國,而中國只占到0.1%——背負這樣的市場布局,尚德始終需要面對很大的外匯風險敞口。 2008年三季度,由于深陷金融危機泥潭,直到2009年一季度,歐元的持續貶值使尚德承受外匯損失長達9個月之久。
如此壓力下,2009年1月由于運營艱難,公司還曾爆出裁員30%和被同行收購的新聞。數據顯示,2009年1、2月份出貨量只有33兆瓦,比前一年同期減少了近1/3。而2009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出現的短暫回暖,又被拖入波詭云譎的匯率風云中。
到了2009年四季度,尚德的匯兌損益格局陡然生變,由原先1050萬美元的“收入”變為1320萬美元“支出”。這還只是拉開巨額虧損的序幕。今年一季度,受歐債危機拖累,尚德的“匯兌之殤”達到2454萬美元,二季度更是跌入損失6144萬美元的歷史“冰點”。事實上,不只是尚德。今年5月,全球第5大光伏組件企業阿特斯首席執行官瞿曉鏵也曾向記者透露,該公司一季度因歐元意外下跌造成的損失達到1700萬-1800萬美元。
據悉,當時歐元對美元匯率為1:1.23,據巴克萊資本估計,如果降為1:1.25,阿特斯的盈利將應聲下跌84%。巴克萊還估計,受累于匯率,保定英利利潤也將下降42%,尚德則下降79%。
弱勢話語權
匯率走勢之所以能極大牽動企業的運營利潤,是因為國內太陽能電池超過90%的產品出口國外,但身為最大的出口國,國內光伏企業卻似乎并沒有多少國際話語權。對于明顯構成貿易尋釁的“301調查”,企業的憂慮遠多過于強硬。
近日,作為美國因欲緩解本國經濟壓力而編織的貿易借口,厚達5800頁的申請書內,指控中國政府所謂“不公平支持”的罪名包括出口限制、歧視外國公司、商品進口要求技術轉讓、補貼國內公司等多種。
WTO的仲裁結果尚未落地,美方舉動散發出的硝煙味還是讓出口依存度極高的光伏企業未雨綢繆。江蘇阿特斯陽光電力市場戰略部負責人李茂告訴記者,公司正就美方如果打贏“官司”會產生多大損失進行評估。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戰略市場部胡皖書則表示,目前結果還難以預測,但肯定釋放了消極的信號。
中國企業的底氣不足或許與擔心上游光伏電池材料“斷供”有關。“我們國家硅料39%的進口來自美國,18%來自歐洲,只有18%產自中國,”據李茂分析,上游原材料的購買價格如果提高,將會導致組件價格上升。
擴內需何為?
面對 “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狀,想要打開國內需求市場,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勝紅認為,必須完善并網光伏系統。“歐洲并網光伏系統比例超過95%,我國關鍵設備的技術性能參數雖已滿足電力系統要求,但仍缺乏規模化、市場化、商業化運作的經驗。 ”此外,已通過幾次光伏招標“摸底”的上網電價也亟待確定。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則認為,光伏建筑一體化也是擴大內需應用市場的另一途徑。據他計算,目前我國房屋可利用建筑面積約有100億平方米,如果其中20%面積安裝太陽光伏系統,就會有20萬兆瓦的屋頂光電資源量。不過,有太陽能制造企業資深人士對記者坦言,與房產開發商談出一個利益均衡的模式將成為難點。
多位太陽能建筑節能技術專家強調,政策的制約是推動一體化的重要壁壘。據悉,盡管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標準,但太陽能利用方面的管理體制仍過于分散,激勵政策體系也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