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院市科技合作,北京市科委與中科院北京分院積極組織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科技合作。
今年4月1日,代表我國自主創新最高水平,作為院市合作典范的龍芯芯片等項目在中關村示范區北部聚集區集中開工,標志著中科院重大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在京轉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圖為參觀者在前不久召開的南京軟博會上試用裝載了國產“龍芯”處理器的電腦。CFP 不久前,“北京綠色印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揭牌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京舉行。“北京納米材料綠色打印技術產業化”是“院市科技合作”的重點項目,為加速綠色制版技術、數字噴墨印刷等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北京市科委積極組織中科院化學所與北大方正、北人印刷、印刷學院等十多家北京地區的印刷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北京綠色印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綠色制版技術和數字噴墨印刷技術為兩大抓手,打造出首都綠色印刷產業鏈條。
無獨有偶,納米纖維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龍芯CPU芯片、激光顯示……這些代表我國自主創新最高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落戶北京,都有著類似的過程。“院市科技合作”行動,讓中科院的智力種子在京華大地生根發芽,同時培育出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首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助推器”。
院市合作,政策手段構筑長效機制
為貫徹落實北京市政府與中科院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以及院市“共建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合作協議”和“聯合推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協議”精神,今年年初,北京市科委與中科院北京分院通過成立工作小組和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等方式,積極組織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科技合作,在推動“科技北京”行動計劃實施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篩選并組織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與產業化、建設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
為了實現新一輪院市科技合作的目標,雙方工作的重點就是建立長效機制。為此中科院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委聯合成立了工作小組,明確了雙方合作的指導思想與目標、組織機構與職責、重點工作與近期工作計劃,按照約定的時間節點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這個“院市科技合作”工作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共同搭建了一批機制靈活、形式多樣、工作高效的合作平臺。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才能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當前首都正處于經濟結構優化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關鍵時期,特別要緊緊抓住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機遇,全面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為中科院、北京市當前合作的重要命題。北京市科委在推動院市科技合作中,非常注重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就是要通過政策引導,深化合作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凝聚整合創新資源;要充分發揮中科院的科教智力資源優勢,變為推動首都發展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其核心就是要推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北京市科委閆傲霜主任在總結科技成果轉化“北京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時指出,要堅持“全鏈條、全要素、全社會”的工作思路,從“發現-評價-培育-推進”四個環節,多種渠道發現科技成果,多種因素評價科技成果,多種途徑培育科技成果,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多元主體促進科技成果在京轉化落地,培育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演進過程中的協調、引導和服務作用。只有科技成果轉化所需的各種信息對稱,政策法規體系完善,才能充分發揮政策、信息在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只有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做到銜接配套,才能增強產業政策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吸納科技成果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過程中很多中科院的科研人員并不知道應該去哪里找企業,如何實現轉化。而企業卻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項目;與此同時企業的營利特性使得他們更青睞短平快的項目,往往懼怕長期投入的風險。而政府通過制度設計、機制創新和引導服務“介入”到雙方的合作中,為科技成果轉化“牽線搭橋”,為企業尋找有前景的科技成果并“扶上一程”,把成果與市場有機的“嫁接”了起來。為此,北京市科委會同相關委辦局聯合印發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股權投資暫行辦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試點,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和產業化。2009年底,北京市科委毅然決定采取科技資金股權投資方式大力支持大功率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研發,成為全市首個政府科技資金股權投資項目。不到半年時間,全球首臺兆瓦級垂直軸風力發電樣機研制成功,很好地詮釋了“政府既是創新價值的發現者,也是創新價值的收獲者”的涵義。在5月13日中關村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首批簽約的激光顯示大屏項目,采取了政府股權投資方式為重大項目落地提供資金支持,帶動社會資本投入,促進北京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產業規模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
北京市科委還支持市屬國有企業承接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引導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通過“院市科技合作”長效合作機制,推進中科院重大研發和產業化項目與在京企業對接,促進中科院重大科研成果在京轉化。
整合資源,推動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北京是全國科技智力資源最豐厚的地區。如何將這種優勢轉化為首都經濟競爭優勢一直以來都是北京面臨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做好為中央單位服務的同時,加強對中央在京科技資源的整合利用,完善科技創新環境與服務體系,便成為北京科技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在新一輪的院市合作中,在北京市科委的積極推動下,中科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順利在京落地產業化。為此,院市科技合作雙方聯合推動建立了共同“挖掘、策劃、遴選”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的機制,跟蹤、吸引并支持一批“有亮點、有實效、有市場前景,能體現首都科技風采”的高端項目在北京落地并形成產業。
今年4月1日,代表我國自主創新最高水平,作為院市合作典范的龍芯芯片、激光顯示、曙光超級計算機等項目在中關村示范區北部聚集區集中開工,形成了以大項目帶動大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發展態勢,標志著中科院重大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在京轉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也是北京市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舉措。
上述中科院3個研發產業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6.8萬平方米,項目投產后預計年收入將達到50億元。目前,北京市科委支持的基于龍芯二代的信息安全產品已在西藏成功應用,龍芯電腦已獲15萬臺采購訂單。4月1日開工的龍芯產業園建成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性能多核CPU研發與應用”及“龍芯安全適用計算機CPU研制和應用”將率先入園,并形成圍繞兩個重大專項的高端集成電路產業聚集效應。
6月8日,“北京納米材料綠色打印技術產業化基地”正式開工建設。一條自主掌握核心技術、價值上千億元的全新高端產業鏈將在懷柔誕生,投產后將帶動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北京納米材料綠色打印技術產業化基地”包括中科院化學所兩項重大產業化項目,即“基于納米材料的新一代制版技術項目”和“納米材料綠色打印印刷線路板項目”。目前,北京市科委支持中科院化學所已成功完成關鍵技術中試線建設,開發出首臺綠色制版商業用樣機。推動成立綠色制版產業化實體,科技成果入股,核心研究團隊在其中占有股份,調動了科技人員研發和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和積極性。北京綠色印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成立及相關戰略合作簽約,標志著首都印刷產業已進入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新階段。
為了納米纖維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成果也順利在京落地,北京市科委先后組織中科院理化所、首鋼總公司等有關方面參加的專題協調會10余次。6月11日,北京市科委閆傲霜主任帶隊專程到首鋼總公司就相關工作進行調研和協商。目前,中科院理化所、首鋼總公司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方優勢,共同合作成立項目公司,先期開展納米纖維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項目中試工作,并進一步開展產業化建設,逐步擴大產能;雙方將致力于建設1000萬平方米/年的生產線,并推動國產電池隔膜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應用。為此,北京市科委及時啟動了2010年科技計劃項目“納米纖維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中試及產業化技術研究”,投入1000萬元。項目完成后將突破30萬平方米/年的納米纖維隔膜生產關鍵技術,完成中試核心裝置研制,貫通靜電紡絲法生產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材料的全流程工藝。
院市共建,科技城呼之欲出
根據去年院市雙方簽署的合作協議,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將成為中科院繼中關村園區、奧運村園區之后在京規劃建設的第三個重要科研聚集區。目前,園區在總體規劃、科研轉化基地建設、新入園項目的組織與推動等方面進展順利,中國新的“科技城”不久將在懷柔呼之欲出。
科研與轉化基地主要位于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南部,截至目前,科研轉化基地中已有中科院3批共15家單位的24個項目入駐科研與轉化基地,項目總體占地約1300畝。目前,中科院電子所“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研發基地”、力學所“錢學森國家工程科學實驗基地”、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暨北京基地”三個項目均已入園??臻g中心、網絡中心、聲學所、自動化所、生態中心……中科院下屬的研究單位都已經排入二期入園項目。
而中科院研究生院雁棲湖校區,也已正式開工建設一年。這個項目總占地1075畝,總投資約18億元,預計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屆時將滿足1萬余名研究生的教學、生活和科研活動,成為中科院最具規模的研究生教育園區。
此外,綜合研究中心(基礎與前沿科學基地)是新科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的綜合研究中心將以若干大型科技設施為依托,成為多學科交叉、國際化的大型綜合研究中心,與大學、產業界等創新單元有機結合,支撐和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國際一流的基地。“十二五”期間,綜合研究中心將重點建設包括綜合極端條件平臺、新能源基地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及配套項目,并啟動北京光源的前期預研工作。
如今,北京市與中科院已經形成了相互信賴、共同支撐的緊密合作關系。龍芯芯片、激光顯示、曙光超級計算機等項目,代表了我國自主創新的最高水平,瞄準國際前沿,是院市雙方合作的典范。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扎根發芽。據統計,2006—2009年北京地區企業吸納了中科院1107項科技成果。這些成果一方面借院市合作模式的東風做強做大,一方面也為院市合作模式發揮出輻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下一步院市科技合作,將把首都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優勢與中科院知識、人才密集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完整的創新價值鏈;還將從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深入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強化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合作的長效機制,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重大項目的合作。院市科技合作,也會加大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和產業化力度,積極探索以企業投資為主體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全面落實科技北京行動計劃,加快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將北京建設成為創新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