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科技新亮點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對鈣鈦礦結構氧化物PbCrO3的高壓行為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高壓導致等結構相變的現象:從立方到立方的結構轉變導致了近10%的體積變化。據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劉景介紹,這個最新發現是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高壓實驗站完成的,開啟了鈣鈦礦結構高壓行為研究的大門,對傳統的鈣鈦礦相變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將對固體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和地球科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產生這一最新發現的“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就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一部分。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十一五”期間,我國高質量地建成一批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升級改造工程、上海光源均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全面優質地完成工程建設任務,顯著提高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得到國際科技界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
依托這些大科學裝置,我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中科院基礎科學局大科學工程與核科學處處長喬潤龍介紹說,在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同步輻射裝置展現出對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的強大支撐能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南京古生物所、大連化物所、中國科技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上海瑞金醫院等單位的相關課題組依托同步輻射裝置,在結構生物學、分子反應動力學、古生物學、燃燒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自然》等雜志上。
在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大科學裝置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τ子輕子質量精確測量、R值精確測量、在實驗中觀測到一個新粒子X(1835)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合成了11種近滴線稀土新核素,核素質量測量精度達到10-6量級,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技術應用領域,大科學裝置建設、運行中發展出來的高技術在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與醫療單位合作,利用中能碳離子束試驗治療了8批103例淺層腫瘤患者和1批8例深層腫瘤患者,目前正在步入產業化;一些裝置在航天、材料、農業、國家安全等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尤其讓人自豪的是,我國依靠自主創新精神建造出了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據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所長李建剛介紹,這是“世界上成功運行的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它把上億度等離子體、零下269攝氏度超導磁體、超導磁體中每秒數萬安培等多項極端條件同時高度集成,其技術難度和工程復雜程度極大,在國際上尚無成功建造的先例,是國際聚變界公認的難題和最前沿研究領域”。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的建設和投入運行為世界穩態近堆芯聚變物理和工程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實驗平臺,從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建造新一代先進全超導托卡馬克技術的國家,為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國全面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