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既是中國經濟的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告訴記者,在這個時期,要兼顧發展和調整,重化工和低碳經濟的矛盾會更加突出;同時,城市化進程提速,也會促使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
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
事實上,從“十一五”開始,國家就倡導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但在“十二五”期間,在節能途徑上與“十一五”期間有明顯不同,“十二五”期間,會更多利用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不僅僅是中國,在金融危機過后,“全球經濟都在向低碳經濟轉型,形成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產業結構調整。”馮飛說。
目前,發達國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費領域,而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存在于生產環節。具體而言,在許多發達國家,企業與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業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對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說,恰好相反,70%的碳是企業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這也說明,我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減少碳排放的主要壓力在生產領域;大幅度降低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指當年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反映了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反過來即代表了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我國中、近期內發展低碳經濟、減緩碳排放的核心任務。
產業結構狀況是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的關鍵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的時期,一些高碳產業仍然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更為嚴重的挑戰是,受資源稟賦條件的約束,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因此,中國需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在中國城市化率整體還處在較低水平的階段,這種調整遇到了很大的挑戰;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產業結構沒有得到調整,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化率的進程。這兩者互進互退,需要共同協調發展。
具體而言,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式主要是:產業梯度轉移由“產業鏈整體式轉移”取代“產業鏈分拆式轉移”,“高端技術合作”取代“低端產業轉移”;產業由實轉虛、由重變輕、由硬變軟,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區域經濟競爭的主要焦點轉變為產業的組織程度和組織效率;而產業政策,即國家及地方政府對產業的導向和規劃,成為影響企業投資行為的主要變量。
“具體政策手段及思路有這樣幾點。”馮飛進一步對記者闡釋,一是以擴大服務業的對內對外開放為手段,以服務業結構升級為重點,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結構升級的政策思路可概括為,“促開放、消障礙、樹環境”,其中擴大服務業的對內對外開放是關鍵環節;二是促進技術創新。重點解決產業高端共性技術的供給機制,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三是大規模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政府以技改貼息的方式有效帶動社會投資。使得產業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四,以節能減排為抓手,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建立落后生產能力的退出機制;五,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以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六,促進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明確四個定量指標
據一位參與“十二五”規劃的人士介紹,目前,“十二五”規劃已經基本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個定量指標。
一是“十二五”期末,第三產業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
二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規模。
三是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比2010年提高10-15個百分點,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
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其中,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將按照三個分類,逐漸推進,最終,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不同程度的規模。
第一類是技術比較成熟、產業基礎較好,能夠近期發揮作用的產業(如物聯網及下一代互聯網等產業);第二類是技術進步很快,有可能在近期有較大發展的產業(如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第三類是近期有發展,但中長期戰略意義更為顯著的產業(如電動汽車產業、生物技術產業)。
馮飛還建議:“根據經合組織(OECD)預測,到2030年,生物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將占到生物技術總產量的39%,農業領域應用占到36%,醫療保健領域占到25%,其中工業應用潛力最大。根據這一趨勢,可以考慮適當加大對生物農業和生物制造領域的投入力度。”
另外,隨著工程減排力度加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目前還沒有掌握經濟、有效的污泥處理、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燃煤氮氧化物控制等方面的技術,電除塵器供電電源的控制芯片、袋式除塵器的耐高溫濾料和脈沖閥、脫硝催化劑、高強度抗污染的垃圾滲濾液膜材料還依賴進口,大機組脫硫裝置、脫硝裝置、垃圾焚燒成套設備的穩定性也有待提高。因此,“十二五”期間,相關技術和設備的自行開發生產也將是重點推進的項目。
石化:以提升技術含量為核心
記者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有關專家處了解到,石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的基本綱要之前就已完成,目前細化工作也已基本結束,正在有關方面接受評審。
“從核心任務來看,石化首先要貫徹由大變強的戰略精神,要從制造型的產業發展模式變為創造型的。所以我們提出,在‘十二五’期間,以全面調整石化產業的結構、提升競爭力、提升技術含量為核心。這是最根本的任務。”上述專家說。
據他介紹,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沖擊,“十二五”期間我國出口產品還會受到影響。反過來,國外大公司對中國市場會比以前更加關注,所以中國市場的行業競爭、產品競爭在“十二五”會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激烈。
這給石化產業設置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在上述專家看來,應對上述新變化的關鍵就是結構調整,“整個行業從上游的油品,從中游的石化品,到下游的各種化工新材料產品,都存在如何調整結構以滿足國內市場、應對國際競爭的問題”。
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石化產品結構性短缺,“原來一說結構性短缺,大家想的都是傳統產品,但從去年情況看,不僅僅是傳統的化工品,甚至連聚丙烯、聚丙烯、ABS、合成橡膠、聚苯乙烯、乙二醇等都出現了結構性問題。”該專家說。
其次則是原油安全問題。“石化產品應該多種資源發展,而不是更多壓在原油基礎上。”他認為,現在制約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資源。應當多方面想辦法,通過國際化“走出去”戰略和資源多元化開發來解決。
此外,他指出,石化行業也是高排放行業,“十二五”期間的一大問題是如何實現低碳化發展。“除了本身盡量少消耗碳資源外,更多是在行業內部實施節能減排、降低能耗的措施,來解決我們對化石資源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