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是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最早頒布的一個,也是最早交出令人振奮答卷的一個。《規劃》著重擴內需、調結構,政策非常明確,看得見“真金白銀”。
《規劃》中提出的調整和振興,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市場結構的調整。《規劃》明確提出開展“汽車下鄉”,開拓農村市場,這一措施對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開拓汽車農村市場的第一步目標已經實現,農村銷售網絡已經逐步建立,銷售勢頭越來越好。
二是產品結構的調整。《規劃》中提出:“改造現有生產能力,形成50萬輛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車生產企業應具有通過認證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這方面,2009年開了好頭,已經在13個城市進行了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的示范性試點。
三是技術結構的調整。規劃中提出,擴大自主品牌的汽車市場比例,達到“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超過40%,其中轎車超過30%”的目標。受益于購置稅優惠和“汽車下鄉”等措施,2009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57.70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在轎車領域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30%,《規劃》目標提前實現。
四是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規劃》中提出,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至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4至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目前的14家減少到10家以內。從2009年的情況來看,上汽集團產銷規模已經突破200萬輛,一汽和東風都接近200萬輛,重組后的長安集團也達到了170多萬輛,北汽集團提前實現了百萬輛的目標,這5家企業集團的銷量占銷售總量的71%,比上年提高了9個百分點,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規劃》提出的這一目標,有望在2011年達到。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中國汽車產業面臨的長期任務。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汽車產業也要通過技術改造和不斷創新,下大力氣進行結構調整,才能實現由大變強的目標。今年從1月份來看,汽車市場的發展勢頭很猛,相比去年同期幾乎增長了一倍。除了對1.6升及以下的小排量汽車的購置稅減半政策進行了微調,其他鼓勵和支持政策繼續實施,在這種形勢下,汽車企業要更多地考慮產品結構調整,推出更節能更環保的產品。傳統的內燃機改造和提升,生產過程的綠色化等,都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
令人欣喜的是,《規劃》中提出的產銷量、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目標都已提前實現,至于新能源汽車和出口等幾項目標的實現,還需要通過今明兩年的繼續努力。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相信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