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改造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是我國工業發展的寶貴經驗。1999年至2003年,我國運用355億元國債貼息,支持2000多個技改項目,帶動了4354億元投資,對克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推進技術改造,事實說明,是應對危機、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舉措,也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我國工業由大變強的長久之計。
2009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技術改造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
一是設立了200億元的中央財政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并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技改項目庫和管理制度,規范了聯合工作機制。
二是促進了工業經濟的止跌回升企穩向好。全年共安排技術改造資金188.3億元(不含物流及能源11.7億元),另有41億元跨年安排,實施投資項目4441項,帶動總投資6326億元,拉動效果28倍。
三是加快了工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技術改造項目中,輕工、裝備、電子項目較多,大力支持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抑制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四是強化了品種質量、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裝備改善、安全生產以及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等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通過技改,一大批先進技術被用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
五是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全部技術改造項目中,用于中小企業占到了89%,安排的資金占到總額的66%,對引導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實現健康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各地政府對技術改造工作一直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各省(區、市)地方財政用于技改的資金少則幾億元,多則十幾億元,總計約200億元。事實上,地方工業的發展,得益于技術改造的明顯成效。2001年—2007年,山東省累計實現工業技改1.53萬億元,大大提升了主要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十五”期間,江蘇省實施了527項技改項目,效果分析表明,重點技改項目每投入1元,可實現新增稅收0.17元,新增利潤0.29元。
目前,中央重視、地方支持、企業歡迎、社會關注的技術改造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長此堅持,不懈努力,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式將會有很大的改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溫家寶總理批示要求,要注意檢查效果,充分發揮技改對提高企業經營質量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作用。
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改進和創新技改貼息方式,引導企業和地方加大技改投入,圍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針對行業、企業等工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組織項目和安排資金,重點實施續建項目,盡早建成發揮效益。
二是盡快修訂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推動出臺相關法規規章,協調完善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健全技術改造投資監測分析體系,引導企業投資。
三是進一步完善技術改造管理方式,理順管理關系。按照一件工作主要由一個部門為主負責的原則,明確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責分工,減少環節、提高效率。
四是推動出臺國家層面加強技術改造指導意見,加強技術改造投資統計、規劃等基礎工作,完善技術改造投資效益評估體系和項目后評估制度,逐步形成支持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
五是總結宣傳技術改造好的經驗和做法,抓典型、促交流,圍繞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進行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