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暑假,江蘇金石集團生產車間,江蘇工業學院機制062班學生陳偉正汗流浹背地跟著師傅學技術。兩年前,包括陳偉在內的14位學生,成為江蘇工業學院和江蘇金石集團第一批合作定向培養人才。大三、大四兩年,他們每人每年獲得金石集團提供的7000元資助,大學畢業后將直接進入金石集團工作。
江蘇工業學院院長浦玉忠告訴記者:“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立體工程’。作為高校,應在源頭創新上下功夫,讓專業設置走在地方產業發展的前頭;要通過與企業共商人才培養方案達到互動雙贏;還要實施跟進式就業指導,以高品質的就業服務吸引‘回頭客’”。
源頭創新,專業設置走在產業前頭
每年11月舉辦的江蘇工業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專場招聘會,都會上演一場人才“爭奪戰”。亞邦化工、常茂生化等常州地區的30余家企業,專門為江蘇工業學院的畢業生提供了幾百個就業崗位,有著“綠色化工”研究背景的學生每年都被搶購一空。
三十多年來,依托我國石化行業的發展,江蘇工業學院在源頭上參與和引領著石油和化工行業的革新。
早在1995年,學校化學化工學院與常茂生物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綠色化工研究室。依托研究室,學校81屆畢業生、常茂公司董事長芮新生因“反應分離耦合技術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應用”成果,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研究室逐步研制出了以固定化細胞(酶法)生產為特色的綠色化工產品群,并培養了2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100多名本科生。
江蘇工業學院對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著敏銳的“嗅覺”。學校所在地常州市,正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及環保等產業,學校通過深入調研,2001年以來先后開設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早在江蘇省出臺2009年“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之前,學校就在石油化工、材料、機械等方面營造了學科優勢。
“超前”規劃并實施專業調整、課程優化,使江蘇工業學院培養的學生,總是能夠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互動雙贏,共商“人才培養方案”
“裝備專業的學生學過焊接技術嗎?”“焊接技術?”“是啊。我們希望,學生即便在管理崗位上,也能夠一眼看出哪些焊接是不合格的。”這段發生在中石化二建人力資源處處長張章興和機械學院院長裴峻峰之間的對話,引發了機械學院在2009年學生培養方案中的一次重大調整。2009級機制、裝備、成型等專業增加了焊接技術課,熱能和儲運兩個專業則增加了金屬工藝課。
重視企業呼聲,根據企業、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優化培養方案,一直都是江蘇工業學院就業工作的重點。
學校油氣儲運專業是華東地區唯一的特色專業,該專業的發展也體現了校企互動的育人模式。油氣儲運工程系主任趙會軍告訴記者,油氣儲運專業一開始僅包括石油和成品油的儲存與運輸。當西氣東輸工程開工、管道煤氣和液化天然氣等氣體儲運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時,江蘇工業學院油氣儲運專業也在企業的推動下逐步往油氣兼顧的方向發展。于是,西氣東輸工程、港華燃氣等燃氣企業,都有了來自江蘇工業學院的技術骨干。
2009年,油氣儲運專業的教授又多次進入企業調研。他們發現油氣儲運專業培養中有必要加入化學品、危險品儲運知識。另外,在江蘇星怡車燈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建議下,成型專業增加塑料焊接技術課程等,也已進入學校教改日程。
不僅是特色專業,學校還在法學專業引入診所式法律教育,即“臨床法律教育”。該教育模式仿效醫學院學生在醫療診所臨床實習的做法,在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教師指導下,為處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詢,實現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統一。
跟進就業,品質吸引“回頭客”
常州減速機廠人事負責人對于2006年在江蘇工業學院的招聘記憶猶新,他們僅僅來遲了一天,與企業對口專業的畢業生就被其他企業全部招錄;2007年,減速機廠第一個和學校聯系并簽約;之后,簽約數量逐年增加。
這樣的“回頭客”,江蘇工業學院每個學院都有上百家,整個學校約有上千家。與機械、化工、材料等專業的相關學院,其就業友好單位每年都把招聘會擺到教室里,點對點為各個專業乃至各個班級設立專門招聘會。
江蘇工業學院就業處處長閆海波告訴記者:“學校高就業率緣于靈活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還有‘跟進式’就業服務的理念。”
江蘇工業學院每位負責就業的老師都印有“就業名片”。一面是聯系方式,一面是各專業當年畢業生的簡單情況。“就業名片”雖小,可卻使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情況“了如指掌”。
學校還推出了“就業服務卡、社會服務檔案、學生干部考核卡、黨員服務工作卡”等,方便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并階段性分析就業友好企業的近期用人情況、為學生作有針對性的就業輔導、長期開展“優秀學生進企業”活動。
近5年來,江蘇工業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居全省前列,連續兩年獲得“江蘇省就業工作先進高校”稱號。
江蘇工業學院院長浦玉忠告訴記者:“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立體工程’。作為高校,應在源頭創新上下功夫,讓專業設置走在地方產業發展的前頭;要通過與企業共商人才培養方案達到互動雙贏;還要實施跟進式就業指導,以高品質的就業服務吸引‘回頭客’”。
源頭創新,專業設置走在產業前頭
每年11月舉辦的江蘇工業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專場招聘會,都會上演一場人才“爭奪戰”。亞邦化工、常茂生化等常州地區的30余家企業,專門為江蘇工業學院的畢業生提供了幾百個就業崗位,有著“綠色化工”研究背景的學生每年都被搶購一空。
三十多年來,依托我國石化行業的發展,江蘇工業學院在源頭上參與和引領著石油和化工行業的革新。
早在1995年,學校化學化工學院與常茂生物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綠色化工研究室。依托研究室,學校81屆畢業生、常茂公司董事長芮新生因“反應分離耦合技術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應用”成果,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研究室逐步研制出了以固定化細胞(酶法)生產為特色的綠色化工產品群,并培養了20多名碩士研究生和100多名本科生。
江蘇工業學院對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著敏銳的“嗅覺”。學校所在地常州市,正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及環保等產業,學校通過深入調研,2001年以來先后開設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早在江蘇省出臺2009年“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之前,學校就在石油化工、材料、機械等方面營造了學科優勢。
“超前”規劃并實施專業調整、課程優化,使江蘇工業學院培養的學生,總是能夠適應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三年前,江蘇工業學院提出了開設“石油工程”新專業的設想,并成立了江蘇省首個石油工程研究院,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顧心懌等10余名專家擔任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顧問。如今,這個省內高校唯一的“石油工程”專業,已建設成為校企訂單培養的示范專業。首批石油工程專業29名學生,尚未畢業,卻早被江蘇油田、勝利油田和華東石油局等企業搶訂一空。
互動雙贏,共商“人才培養方案”
“裝備專業的學生學過焊接技術嗎?”“焊接技術?”“是啊。我們希望,學生即便在管理崗位上,也能夠一眼看出哪些焊接是不合格的。”這段發生在中石化二建人力資源處處長張章興和機械學院院長裴峻峰之間的對話,引發了機械學院在2009年學生培養方案中的一次重大調整。2009級機制、裝備、成型等專業增加了焊接技術課,熱能和儲運兩個專業則增加了金屬工藝課。
重視企業呼聲,根據企業、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優化培養方案,一直都是江蘇工業學院就業工作的重點。
學校油氣儲運專業是華東地區唯一的特色專業,該專業的發展也體現了校企互動的育人模式。油氣儲運工程系主任趙會軍告訴記者,油氣儲運專業一開始僅包括石油和成品油的儲存與運輸。當西氣東輸工程開工、管道煤氣和液化天然氣等氣體儲運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時,江蘇工業學院油氣儲運專業也在企業的推動下逐步往油氣兼顧的方向發展。于是,西氣東輸工程、港華燃氣等燃氣企業,都有了來自江蘇工業學院的技術骨干。
2009年,油氣儲運專業的教授又多次進入企業調研。他們發現油氣儲運專業培養中有必要加入化學品、危險品儲運知識。另外,在江蘇星怡車燈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建議下,成型專業增加塑料焊接技術課程等,也已進入學校教改日程。
不僅是特色專業,學校還在法學專業引入診所式法律教育,即“臨床法律教育”。該教育模式仿效醫學院學生在醫療診所臨床實習的做法,在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教師指導下,為處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詢,實現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統一。
跟進就業,品質吸引“回頭客”
常州減速機廠人事負責人對于2006年在江蘇工業學院的招聘記憶猶新,他們僅僅來遲了一天,與企業對口專業的畢業生就被其他企業全部招錄;2007年,減速機廠第一個和學校聯系并簽約;之后,簽約數量逐年增加。
這樣的“回頭客”,江蘇工業學院每個學院都有上百家,整個學校約有上千家。與機械、化工、材料等專業的相關學院,其就業友好單位每年都把招聘會擺到教室里,點對點為各個專業乃至各個班級設立專門招聘會。
江蘇工業學院就業處處長閆海波告訴記者:“學校高就業率緣于靈活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還有‘跟進式’就業服務的理念。”
江蘇工業學院每位負責就業的老師都印有“就業名片”。一面是聯系方式,一面是各專業當年畢業生的簡單情況。“就業名片”雖小,可卻使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情況“了如指掌”。
學校還推出了“就業服務卡、社會服務檔案、學生干部考核卡、黨員服務工作卡”等,方便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并階段性分析就業友好企業的近期用人情況、為學生作有針對性的就業輔導、長期開展“優秀學生進企業”活動。
2008年,針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學校進行了點對點幫扶,一百多位貧困生因此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生物工程專業的女大學生姜黎,是一位家境貧寒的優等生,憑借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快成了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冷一欣教授的得力助手,在綠色化工研究室參與多個項目的研發。畢業后,經冷一欣教授推薦,她在常茂生物化學工程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裝備051班陳南同學在點對點幫扶中,與中石化寧波工程公司簽訂了就業合同。
近5年來,江蘇工業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居全省前列,連續兩年獲得“江蘇省就業工作先進高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