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化肥產能調查結果顯示,盡管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許多企業仍有擴產計劃。若如期實施,到2012年氮肥新增產能將達到合成氨700萬噸、尿素1107萬噸,尿素總產能將達7000萬噸以上,大大超過目前5000萬噸的國內消費量;到2010年,我國磷肥總產能將達到1900萬噸,2015年將擴大到2200萬噸,也大大超過了目前國內每年1200萬~1300萬噸的消費量。緩解行業壓力、引導行業良性發展必須受到高度重視。而實行行業準入制度,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則可起到從源頭抑制產能過剩的作用。
分析近年國內氮肥產能快速擴張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業內企業快速擴張產能,二是行業外企業也進入了煤制化肥生產領域。
行業內企業擴大產能一般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近期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型化肥項目中,有天然氣化肥企業為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而到煤炭資源地建設的項目,如云天化內蒙古呼倫貝爾項目、瀘天化寧夏銀川項目、赤天化貴州桐梓項目等;有占據資源優勢、尋求資源轉化的項目,如中石油塔里木、達州等天然氣化肥項目、山西和陜西等省份的煤制化肥項目等;有因為遠離無煙煤產地而必須進行原料路線改造的項目,改造的同時擴大產能,如華魯恒升、兗礦魯南化肥廠項目等。這些項目結合了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有利于提高全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是行業自身良性發展的一種表現。
行業外企業進入煤制化肥生產領域的原因則比較復雜。作為煤化工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單元,煤制化肥與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二甲醚等煤化工項目相比,項目報批只需省級備案,技術相對成熟,投資相對較低,建設周期相對較短,進入門檻最低。近年來,煤化工產業快速發展,一些煤炭資源地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發展,出臺了一些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資源就地轉化率必須達到一定水平。一些煤炭企業、電力企業等,為了爭取到煤炭資源,必須滿足資源轉化率的要求,從而選擇了利潤率水平并不高的煤制化肥項目。這類項目一般采用先進的潔凈煤氣化技術,建設規模大,符合國家關于基礎肥料產能向資源地轉移、產業技術升級的要求,但也加劇了國內化肥產能過剩的局面。
我國化肥行業與煤炭行業、電力行業相比較,行業龍頭企業間的實力差距很大。無論是資產實力、投資能力、資源占有率、還是資源爭奪力,化肥龍頭企業的實力都很弱。盡管化肥企業在生產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經驗豐富,但在國內市場經濟和煤化工產業大發展的背景下,化肥企業與煤炭企業、電力企業相競爭,劣勢遠多于優勢。我國化肥行業長期受國家政策影響,在向市場化過渡的進程中還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因此,為了保證行業發展的良好秩序,建議有關主管部門設定準入門檻,提高行業準入條件。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將新增優勢產能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如資源地新增產能必須首先“收購”非資源地現有落后產能,獲得產能指標后再異地新建。通過產能置換來整合企業資源,削減企業數量,改善產能結構,保持總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