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電梯行業的發展歷程,從改革開放到今天,電梯行業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精的發展歷程。但如果將電梯行業30年順暢、高速的發展和金融危機下的大起大落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宏觀經濟環境的波動只是企業波動的直接誘因,更大的問題集中在企業自身,產品的同質化以及內部經營的種種問題如庫存積壓、企業供應鏈流通不暢以及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等,都無形中吞噬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電梯采購中,外資品牌具有壓倒性優勢,國產企業充其量只是配角,國產電梯企業如何受益政采?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政府采購門檻太多,排斥國產品牌現象頻繁。”提及電梯采購,幾乎所有國產電梯企業都會給出這樣的評價。一家國產電梯企業甚至有退出政府采購市場的計劃。雖然一些國產電梯企業認為自身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多數電梯企業仍然借助政府采購市場,擺脫了金融危機的“陰影”,獲得了收益。
苦練內功是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電梯保有量已超過100萬臺,且保持每年20%的遞增速度,市場前景樂觀,這么大的一塊“蛋糕”,各企業分食極不均衡。全國有注冊電梯企業400家左右,美國奧的斯、瑞士迅達、芬蘭通力、德國蒂森、日本三菱、日立、富士達、東芝等13家大型外企占據我國電梯市場70% 以上的份額,大多數國產企業只能分享極少的市場份額。
“造成此種局面,主要原因是國產電梯知名度不高。”中國電梯協會理事長任天笑表示,“某些采購單位甚至會直接要求采購外資或合資品牌,無疑把民族品牌擋在了門外。” 在這個追求品牌效應的年代,國產電梯品牌顯然吃了大虧。
縱觀電梯行業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一些外資電梯企業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積淀后的品牌效應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幫助,而我國的電梯企業起步較晚,多數只有10~20年,成為國產電梯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業內專家認為,盡管一些電梯采購項目中沒有出現國產品牌的身影,但作為企業而言,不能只是一味地發“牢騷”,雖然目前的市場機制不夠完善,但更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積極尋求解決之道。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國產電梯企業要想改變被動局面,苦練內功才是首要任務。
國產電梯產品的同質化以及企業內部管理不科學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如庫存積壓、企業供應鏈流通不暢以及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等問題,無形中吞噬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任天笑認為:“國產電梯企業要想趕超外資品牌,需要從產品質量、服務網點建設、企業成本控制等方面努力。”
國產電梯還要學習國外電梯企業的一些經驗。比如,奧的斯的成功,不光表現在擁有過硬的產品以及強大的品牌效應,還著眼開拓市場,狠抓現場管理,對安裝的每部電梯進行專業維保,對事故進行預先診斷。
技術創新取代價格戰
“無序競爭、打價格戰,在電梯市場依然可見。”由于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企業發展往往忽視供應鏈的管理和控制,而著眼于單純的價格競爭,這使得國產電梯企業沒有形成研發、生產、銷售的良性循環。
“價格戰”不僅擾亂了整個市場的競爭秩序,往往也使得企業自身陷入“低價”策略的困境,始終無法獲得足夠利潤來投入研發。目前,很多國產電梯企業并沒有把強大的外資品牌作為競爭對手,而是把目光盯在與自己實力相當的國產企業身上,為了獲得采購大單,甚至采取非法、不道德的手段。
我們從國產電視企業走過的路程可以得到借鑒之處。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松下、索尼、東芝等外資品牌紛紛在國內建立了合資企業,國產電視企業面臨技術突破的難題,市場占有率極低。國產電視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走上了技術創新的道路,2002年我國彩電業全面復蘇,長虹、TCL、康佳、海信等國內主要彩電企業都出現了扭虧為盈的良好局面。如今,我國彩電企業已形成較大規模,在政府采購市場更是屢屢打敗外資品牌,一舉成為主角。
在市場競爭激烈形勢下,國產電梯企業應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為了眼前利益,降低價格和品質,只有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共同抱團發力,才能真正做強中國電梯產業。
要有做大做強的“野心”
國產電梯產業為何不夠強大?不僅與中國電梯企業發展起步晚有關,更重要的是國產電梯企業缺乏做大做強的“野心”。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誕生了一批民營電梯企業,經過幾年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隨著外資品牌不斷“入侵”國內市場,一些國產電梯企業經不起考驗與誘惑,最終淪為被收購者,比如,西子電梯被美國奧的斯收購,有些國產企業則通過與外資品牌合作來快速提升品牌實力,如巨人電梯選擇與芬蘭通力電梯合作。
同樣是與國外品牌合作,國產電梯企業卻有著不同的命運,為了進一步擴張中國市場,去年德國蒂森克虜伯電梯試圖選擇許昌西繼電梯作為合作伙伴。但最終許昌西繼依然選擇走民族品牌發展路線。
“一旦被外資企業收購,外方就掌控股權,我們無法得到核心技術,不利于中國電梯產業的進步。”許昌西繼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忠曾向《政府采購信息報》記者解釋了拒絕與蒂森克虜伯電梯合作的理由。
在記者采訪一些電梯企業老總時發現,他們喜歡把電梯與汽車放在一起比較,因為電梯與汽車都是載人交通工具,一些部件都是采購其他廠家的,在自己工廠組裝。雖然國產汽車市場占有率較低,但民族汽車企業做強的“野心”卻不斷膨脹,比如,當下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消息充斥著各大媒體,卻很難聽到某國產電梯企業要收購一個外資品牌的消息。
國產電梯企業在做好產品時,長遠的眼光和做大做強的決心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