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嶺澳核電站二期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這座擁有兩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的核電站的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核電技術完成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跳,開始擁有具有國際現代水平的核電自主品牌。
從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時的全盤引進,到建設嶺澳二期的“四個自主”,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以下簡稱中廣核集團)通過高起點起步,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成功地實現了“先用市場換取技術、消化技術再占領市場”的良性循環,走出了中國核電自主化、國產化發展的成功之路。
創新“四步走”:打造“中國核(電)心(臟)”
根據國家提出的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投產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這意味著,今后的15年間,平均每年要開工380萬千瓦裝機容量,相當于3臺至4臺百萬千瓦級機組。
如何滿足核電發展的這個高速規劃?技術路線的選擇十分關鍵。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介紹,壓水堆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通用的堆型。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先進的核電技術是由第二代向第三代過渡的“二代加”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誰擁有這一技術,誰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核電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
嶺澳核電站二期使用的正是中廣核集團在高起點引進國外技術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后,形成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二代加”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中廣核集團稱之為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CPR1000。
中廣核集團公司董事長錢智民表示,中廣核集團從大亞灣核電站開始,就確定了“以引進為手段、以自主為目標”的發展思路,通過高起點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四步走”戰略,以形成自己的核電品牌,實施后發追趕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亞灣核電站是以國外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為參考,經過多項重大技術改進建成的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商用核電站,達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先進水平。大亞灣核電站的先進技術,為包括嶺澳核電站一期、秦山核電站二期在內的核電項目建設提供了技術參考和管理經驗,縮短了我國與世界核電技術的差距。
嶺澳核電站一期根據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和運營的經驗反饋,實施了52項重大技術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高度評價。嶺澳核電站二期在嶺澳一期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了包括全數字化儀控系統、半速機、嚴重事故應對措施等在內的15項重大技術改進,形成了中國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技術路線――CPR1000,為我國自主化和批量化推進核電建設奠定了基礎。
從大亞灣核電站時代的全盤引進,到嶺澳核電站二期實現“核心自主”,標志著中國核電開始走上自主品牌之路。據鄭健超院士介紹,CPR1000達到了目前國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計、設備制造、建設和運行自主化的最高水平,既安全、經濟,又能自主、批量生產,將是我國核電建設從二代向三代過渡的主力堆型。
“洋”為“中”用“三級跳”:帶動“中國制造”
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時期,主承包商都是外國人,絕大部分設備由國外公司供應,國產化水平幾乎為零;嶺澳核電站一期,部分設備開始在外方的監造下,由國內企業制造,國產化率達到了30%;到了嶺澳核電站二期則由中國企業擔任主承包商,外國公司從中國人手中分包,第一臺機組國產化率將達到50%,第二臺國產化水平將達到70%。
在核電領域,國產化有時是一柄“雙刃劍”。據錢智民介紹,在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一期時,核島設備和常規島設備的主承包商都是國外大企業。他們在提供成套設備的同時,對國內的分包商進行了統一的技術協調、技術管理,派遣駐廠監造人員進行質量監督。但在嶺澳核電站二期,設備采購的方式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核島和常規島設備的制造以國內企業為主,國產化比例提高了,供應商數量增加了,卻沒有了外方質量監督這道屏障,核電站建設的潛在風險隨之加大。
中廣核集團早就準備好了應對這柄“雙刃劍”的盾牌。
首先,中廣核集團憑借與國際接軌的工程管理經驗,通過嚴格的資格評審和招投標,選擇合格的設備制造單位。為確保這些單位高質量地完成設備制造任務,中廣核集團促成這些單位與擁有設備制造經驗的國外企業建立聯隊,獲得外方的支持和幫助。利用合同確定的共同目標,將設備制造單位與提供支持的外國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團隊合作的基礎,以團結協作的大團隊精神應對設備制造過程中的挑戰。
第二,完善工程建設質量保證體系。按照國際和國內有關核電安全的規定,編制了嶺澳二期《建造階段質量保證大綱》。促進和幫助國內承包商完善質量保證體系,要求各單位必須根據國家核安全法規、標準及相應合同的要求,建立質量保證組織體系,并嚴格規定其職責、權限和內外部聯絡渠道,除了中廣核集團組織或參與的質保監察和監督外,還要求供應商自己組織對自身及其分包商進行質保監察。對重要承包商,中廣核集團還深入工廠進行核安全文化和質量保證的宣傳教育。
第三,結合國內外設備制造質量監督的經驗教訓,組建專業化的設備監造隊伍,加大對設備制造商的監督力度。目前,中廣核集團已有計劃地派遣專家對重大關鍵設備進行駐廠監造,全面實現設備制造質量監督管理和實施自主化。
“四個自主”:塑造“中國品牌”
品牌是市場的最強動力,也是創新的最高標志。打造核電品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覆蓋了核電站從設計、制造、建設到運營的整個過程。在擁有了自主的核心技術和較高的國產化水平之后,中廣核集團從系統出發,實現設計、制造、建設、運營自主化,力爭在全面國產化的基礎上打造中國核電的自主品牌。
自主設計。從大亞灣時的國內企業全面參與、嶺澳核電站一期時實現部分設計自主化,到嶺澳二期的“自主設計、部件采購”,中廣核集團已基本實現了翻版項目的“自主設計”目標,主要的設計工作都以中方負責或“以我為主,中外合作”方式展開。
自主制造。大亞灣核電站的主要設備全部進口,但中廣核集團鼓勵國內廠家努力實現了備品備件供應國產化;嶺澳核電站一期加大了設備國產化力度,國內17個省市的181家制造企業自主制造重要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30%;嶺澳核電站二期將由國內制造企業總包、外方提供技術支持的方式,加速實現設備制造本地化,力爭使一號機組國產化率超過50%,二號機組超過70%。
自主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中,中廣核集團通過全面參與,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工程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為自主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嶺澳一期中,全面實現了工程管理、施工安裝、系統調試、生產準備的自主化;在嶺澳二期建設中,中廣核集團成立了專業化管理的工程公司,全面自主承擔廣東核電后續新項目的建設任務。
自主運營。大亞灣核電站引進的國外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被中廣核集團迅速掌握。據介紹,大亞灣核電站剛開始運營時,原計劃請國外管理人員在投產后前5年擔任廠長,結果3年不到,中方廠長就順利接班。目前,不論是大亞灣核電站,還是嶺澳核電站一期,自主運營的兩座核電站一直保持著優良的運營業績,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