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展會上吸引大眾眼球的除了各車企展示的智能駕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科技亮點,特斯拉消費者維權事件也持續發酵,備受關注。而在網友對特斯拉事件的討論中也頻繁提及一項近年來很火爆的技術——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是汽車產業與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是當前交通智能化、網聯化發展的主要方向。2020年2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標準智能汽車和實現智能汽車強國的戰略目標。同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也提出了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目標:到2025年,高級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力爭到2035年,高級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實現規模化應用。2021年4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復由市經信局和經開區聯合制定《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總體實施方案》,同意依托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設立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
除了政策供給,還有產業大力支撐。不僅汽車界“元老”和“新秀”趨之若鶩,甚至科技企業也紛紛開始進軍自動駕駛領域,為車企提供智能解決方案。比如大疆推出旗下智能駕駛業務品牌“大疆車載”,正式成為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一級供應商(Tier 1);華為正式發布搭載了鴻蒙車機操作系統的首款Huawei Inside智能純電轎車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國內自動駕駛行業“前輩”百度宣布其自動駕駛平臺Apollo系統將在今年下半年迎來量產高峰,并且往后每月都會有一款新車上市。
自2020年起,自動駕駛技術正以超預期的速度和效果落地,相繼出現了物流、環衛、無人礦區等一系列新場景的應用。專家指出,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突破不是問題,未來制約這項技術真正投入商用和大規模應用腳步的將是法律法規和倫理考量。技術發展到了完全自動駕駛的L5級后,更重要的是與之關聯的社會各項法律法規是否健全、是否支持,以及社會文明等大環境因素。
工信部曾于2020年4月發布《2020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提出加快開展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支撐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性評估的通用類標準制定;建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綜合評價能力;完成自動駕駛汽車數據記錄系統、測試場景、汽車軟件升級等關鍵標準的立項和編制工作等一系列自動駕駛標準化相關工作要點。2021年3月24日,公安部發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建議稿)》,在內容上新增了關于自動駕駛車輛運營的規定,涉及自動駕駛上路合法性、自動駕駛的安全性等問題。
當前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實現了智能輔助駕駛,甚至實現了高度自動化,作為智能交通領域重要的變革方向,自動駕駛的明天必是“星辰大海”,自動化技術將助其一路“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