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在華外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中多是清一色的洋面孔,中方雇員大都還只是屬于跑跑龍套的小角色。而10多年后的今天,隨著中國不斷跟世界經濟接軌并持續發展,外企本土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本土人才的不斷發展成熟,越來越多的“黑眼睛、黑頭發”的本土人才獲得了外企中的高層管理職位。
2017年7月12日,ABB宣布,李剛將于2017年9月1日出任ABB中國機器人及運動控制事業部負責人,同時繼續擔任ABB中國機器人業務單元負責人。至此,ABB中國掌門人與四大事業部負責人皆為中國本土人才。
無獨有偶,2017年7月11日在常熟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啟動儀式上,剛剛上任的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王堅首次在媒體前亮相,據記者了解,這是近十年來,三菱電機第一次將這一職位委任給中國本土人才,之前都由日本人擔任這一職務。
除以上兩家企業,GE、施耐德電氣、西門子、菲尼克斯電氣等工業領軍企業的中國負責人都早已換為中國本土人才。
毫無疑問,將中國公司的領導層換為中國本土人才,這是眾多外企本土化的又一深化。從最早的生產本土化,到研發本土化,再到如今的人才本土化,這讓我們看到,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本土化依然是外資企業占據中國市場的最基礎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從90年代末開始,在全球繼續財政緊縮的大環境影響下,“本土化”(localize)已經成為外企發展的新的世界性經營哲學。除了中國,在諸如印度、巴西等許多發展中國家這種趨勢也是明顯的。外企高層“本土化”首先是由降低成本的要求所決定的。眾所周知,如外國高管在中國工作,公司一般都會給予非常高的薪資待遇,還要配備居住、汽車、子女教育等特殊福利。很顯然,如聘用一名本土人才,則不需要考慮太多這方面的問題。
當然,除卻成本的考慮,中國市場的發展也的確需要本土化的管理人才。而這,也是外資企業聘請中國本土人才作為管理層的最重要的原因。外來的高層管理者們雖然有著一肚子豐富的經驗卻并不熟悉中國市場、政策和法律,不同語言、文化和行為習慣導致不能有效地溝通,最終出現決策失誤。這樣的例子似乎讓外企逐漸明白,做生意必須要入鄉隨俗,經營策略和運作都必須適合中國的國情。而這方面,恰恰是本土人才的優勢。他們熟悉中國市場和風土人情,和政府部門打交道也會更容易更直接。
以現任ABB中國董事長兼總裁顧純元博士為例,上世紀80年代,他畢業后不久便作為研發工程師加入ABB集團研發中心,之后一路成為ABB機器人事業部的中國掌門人,并于2009年帶領中國研發團隊成功開發了ABB第一臺“中國創造”機器人核心產品——IRB120,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質的提升,同時將中國本地研發的機器人產品和技術推向全球,也使ABB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家真正實現本地研發的國際企業。IRB120的成功推出,進一步鞏固了ABB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良好發展基礎,為其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也就是在這之后,顧純元博士幾乎是一路高升,2017年6月,更是成為加入ABB集團執行委員會的首位中國負責人,并于2017年7月1日正式上任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同時兼任ABB中國總裁。顧純元博士的步步高升,當然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的能力,但也不得不說,這是外企啟用中國本土管理人才的巨大成功。
提到善于運用本土人才,則不得不提另外一家德國工業的領軍企業——菲尼克斯電氣。1993年12月21日,在江寧區方山某簡易廠房內,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創始人李慕松教授帶領著其余的5個人開始了艱苦漫長的創業之路,而這,也是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夢的開始。經過24年的風雨荏苒,菲尼克斯電氣在中國市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這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其100%本土團隊和100%本土管理的獨特發展模式。作為德資控股95%以上的企業,菲尼克斯電氣在發展的24年間,沒有一個外國經理。這樣徹底的人才本土化戰略,對菲尼克斯電氣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實,本土人才躋身外企高管的現象對于一些其它行業,比如快銷行業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對于工業企業來講,或者說在自動化圈來說,也就才是近幾年的事情。這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外資自動化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也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本土自動化人才的進步與優秀。無論如何,在這里衷心地祝福這些外資自動化企業的中國高管們,不負眾望,頂住壓力,借由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熱潮,抓住機遇,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可以讓世界看到更多的中國面孔,讓中國人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占有更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