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當前粗放的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往往被忽視。因此專家呼吁:警惕“農業污染”。
“農業污染”主要指過度施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壤污染,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土壤氮、磷、鉀的缺失,大量畜禽糞便對水體的污染,新興的溫室農業產生的塑料等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等。這類污染由于發生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并疏于治理,已給農業生產乃至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亮起了紅燈。
中國工程院士劉更另說,我國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35%。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一種掠奪性開發,不僅難以推動糧食增產,反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有數據表明,建國初期,我國大部分土地有機質含量是7%,現在下降至3%到4%,流失速度是美國的5倍。而在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土壤,施用化肥就像我們吃鹽一樣仔細。
農藥的過量施用對環境的危害更大。中國工程院張子儀院士說,解放初期我國施用的666農藥,化學成分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分解。目前國際市場上對農產品的首要要求是安全清潔,否則就會被拒之于“綠色壁壘”之外。
過度施用化肥使土壤中有機質不斷下降,而大量焚燒秸稈又燒掉了氮磷鉀等土地寶貴的營養。據專家介紹,我國目前年產秸稈約6億噸,還田的只有1億多噸,還田面積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3,像農業大省河南,每年幾乎有一半的秸稈被燒掉。專家指出,大力發展秸稈還田,補充土壤營養,優化農田生態環境已是當務之急。
對于“農業污染”的治理,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和思路。全國政協常委、著名農業專家路明說,治理工業污染,需要大量的工程措施,而治理“農業污染”用自然之法,即按生態規律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傳統農業是符合生態原理的。它講究農牧結合,施用糞便等有機肥,用豆科作物固氮,還有許多土壤保措施,都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比如現在南方許多省推行的豬沼魚稻模式,就是在水塘附近養豬,把干豬糞上地,糞水生產沼氣,沼渣可以喂魚,魚塘的水還可以灌溉農田,而從農田排出的水則變成了“清水”,很好地實現了生態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