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指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美國創新戰略》將創新定義為“一個人或機構提出一個新的主意并將其付諸實踐的過程”。創業就是“將價值創造付諸實踐”。“創客”實質上就是創業者。盡管創業失敗率很高,但很多人還是愿意冒著風險去創業,就是為了實現“價值創造”的夢想。
講創客,自然要追溯創客運動的本源。美國有一群自造者,相比買現成的產品,他們更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后來漸漸發展成一些DIY社區。2005年,戴爾?道爾提決定創辦《Make》雜志來服務于這些發展中的社區,讓他們可以分享各自制作的作品;2006年,道爾提啟動了創客集市,讓這些自造者展出各種新奇的作品,“創客文化”便宣揚開來,后來發展成為風靡全球的創客運動。
創業不僅承載著個人夢想,也承載著國家的夢想。道爾提講:“我們全都是創客,我們天生就是創客。”這是美國夢的自信。同一時代,自造者在中關村并不陌生,只不過我們沒有自信地說出“我們是創造者”。即便是貨真價實的自主創新產品也被莫名其妙地貼上了“山寨”標簽。看來,掌握話語權,不僅需要實力,還需要有足夠的自信和“巧實力”。
2014年6月18日,道爾提在白宮舉辦創客集市,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宣布將每年的6月18日定為國家創客日,反映了美國對創新創業一以貫之的尊崇。與其他西方經濟體相比,美國給所有創業者開辟了廣闊的創業空間。近年來,奧巴馬政府正持續推行“中產階級經濟學”政策,以確保所有美國人能有助于和受益于美國經濟的復蘇。
當前的“創客潮”特指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創新創業。其實中國早期的“下海潮”也是為了實現“價值創造”的夢想。從“下海潮”到“創客潮”,中國經濟正逐步向“創新經濟”轉型。
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一些有經濟、科技專長或管理經驗的人,拋下各種鐵飯碗,一批批扎進了風云變幻的市場大海,期待能淘來第一桶金。少數人成功觸摸到了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脈動,成功轉型為企業家,如王石、劉氏兄弟、柳傳志等……經濟特區、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成為第一波“下海”的弄潮兒的主要集聚地。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計劃經濟明確轉向市場經濟,面對著嶄新生活的各種可能性,一些有創業頭腦和社會資源的人,掀起了第二波“下海潮”。許多大學生把創業作為自己畢業后的夢想,創業成為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府文件,帶來新一波的“創業潮”,由此也推動了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勃興,設計制造領域出現了以用戶創新、共同創新為理念的創新生活實驗室、制造實驗室及眾籌、眾包、眾智等創新模式,激發了全球性的創客運動。線上虛擬社區與線下實體社區融合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客空間”,成為新的創業孵化器。
應該自信的是,中國在新一輪信息經濟浪潮中抓住了機遇。中國較早地開始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具備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和市場優勢,出現了一批國際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和IT企業。2015年3月,“互聯網+”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順應了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給創業者帶來了全新的創業機會。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便利的交通通信基礎設施、龐大的內需市場、逐漸完善的產權制度、日漸興起的創新創業文化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將為創客提供廣闊的創新創業空間。
目前,“創客潮”正由北京、深圳、上海迅速向全國擴展。讓“創客”創新創業常態化,政府可在多方面發力:一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給創業留足空間;二是搭建互聯互通的創業服務平臺體系,建立多層次的創新合作伙伴關系;三是與企業、大學、社會組織合作提供常態化的創新創業培訓,為初創者識別機會、整合資源、建設團隊和開發運營項目提供全程輔導。雖然新的創業潮面臨諸多挑戰甚至是風暴,但在一輪輪“大浪淘沙”的創業潮中,必然會涌現一批批新的“傲立潮頭”的幸運兒。滴水成河,更多人參與創造、創新、創意、創業和創富,將有助于和受益于創新經濟的繁榮發展。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