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制造2025》
活動鏈接:2015年控制網技術專題——開拓工業服務“新藍海”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工信部將弱化以往規劃中“五年”的時間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
據悉,此次規劃的關鍵詞與“向工業強國轉型”相關,并將形成注重頂層設計的 《中國制造2025》,再加上重點行業、領域和區域規劃的“1+x”模式。此外,規劃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圍繞在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著手制定的《中國制造2025》,將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周濟指出,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這場變革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建立在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基礎上,同時疊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發的新一輪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影響。
這一變革,恰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制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這對中國是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極大的機遇。
到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20%,與美國相當,但卻大而不強。主要制約因素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
“中國制造2025”是升級版的中國制造,體現為四大轉變、一條主線和八大對策。
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一條主線,是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
八項戰略對策,即: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2025年前,大力支持對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休戚相關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船舶、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必爭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與國際先進水平已較為接近的航天裝備、通信網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進行重點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