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經濟日報》
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走過20年的當口,阿里巴巴仿佛應驗了“芝麻開門”的咒語,在美成功上市。她僅僅用了10多年,便由一家10多人的小公司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電商企業。今天的互聯網,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當1994年,我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連接時,便打開了步入互聯網新時代的大門。歷經20年的發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中國以令人驚嘆的速度發展成為互聯網大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我國網民平均每星期上網時長達29.5小時,相當于每天有七分之一的時間在網上。
互聯網這種強大的“魔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一部互聯網眾籌拍攝的電影《爸爸去哪兒》獲得了7億元的票房;在余額寶上,網民出資100元錢就可以投資影視作品,其年收益率高達7%;交電費水費不用出家門,網上全部搞定。
互聯網引爆了網絡經濟,拉動了信息消費的增長。據工信部相關測算表明,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將帶動GDP增長338億元。在“2014中國互聯網大會開幕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尚冰說,今年上半年,互聯網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信息消費顯著增長,網絡購物市場規模近1.1萬億元,信息消費整體市場規模達1.34萬億元。
應該說,阿里巴巴是互聯網新經濟崛起的樣本。從阿里巴巴的招股書可以看出,其投資涵蓋了眾多線上線下領域,既有互聯網新興企業,又有傳統企業,既有商業類,又有媒體類。然而,無論是并購還是入股,這個“商業帝國”對傳統行業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如余額寶引起的轟動效應,就引發了商業銀行對自身經營模式的重新思考。
其實,互聯網最有價值之處,不在自己生產多少新東西,而是對已有行業潛力的再次挖掘,用互聯網思維去再創造。互聯網創造的價值體量是非常大的,如互聯網與服務的結合、與大數據的結合、與IT新技術的結合,無不為我們展現著一個新時代。走過了PC時代、網絡時代,現在進入了以服務為中心的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云計算時代,以數據挖掘利用為主要基礎的大數據時代,甚至是將來的物聯網時代,這將產生出更多新興行業和新的機會。
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經濟增長和擴大信息消費的新藍圖。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新應用不斷服務于網民的同時,當前信息消費面臨的如網絡環境、個人信息保護、網絡支付安全等問題也不可忽視。
互聯網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在信息消費的拉動下,隨著技術應用的創新、服務的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將更深層次地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機遇。互聯網新經濟也成為引領消費、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的新引擎,這讓未來充滿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