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李毅中表示,要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仍需多渠道多途徑加大力度
3月26日,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四屆一次會員大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發言中強調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的重要性,并為此出謀劃策。
李毅中表示,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例達到70%左右,在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占了近六成,如歐盟 52%、日本54%、美國約60%;我國目前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尚無準確數據,但發展滯后、比例偏低是不爭的事實。
在能源裝備產業,市場環境已經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單純的生產制造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力和利潤,依靠投資拉動的傳統發展方式也已成為過去式,產業發展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和增加環境成本的局面亟待破解。因此,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成為行業企業必須要啃的硬骨頭。
何為“服務型制造”?一般釋義為:圍繞制造業生產制造過程(尤其是前端和后端)的各種業務,開展專業的服務活動,這類服務活動總稱為現代制造服務業。通俗地說,“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依托產品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
服務化水平參差不齊
現階段,能源裝備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但是不合理現象仍然十分嚴峻,尤其體現在傳統加工制造業務比重大,而現代制造服務業務比重小。
據記者了解,目前大部分能源裝備企業仍依賴實物產品生產,雖然在產量上不輸發達國家,甚至在多數行業國內企業產量已高居世界前列,但營業收入、尤其是利潤方面卻難及國外,究其緣由,服務性增值業務缺乏是主因,服務性增值業務在總產值中占比過于偏低。
不過,像東電、哈電、上電、一重、沈鼓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已經初步實現了從售前服務、成套設計、產品制造、安裝調試到售后服務的一條龍業務鏈,完成了從單純設備制造商向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服務性增值業務占主業比重逐年提升。
但從整體來看,能源裝備企業服務意識和能力頗顯不足,常出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位、交貨工期延誤、運行調試故障頻出等問題,成為制造業服務化推進的一大掣肘。
業內人士表示,國產能源裝備相比國外產品具有價格優勢,而隨著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低價優勢逐漸削弱,企業要想保持持續強勁的競爭力,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國內工程機械就已進入7S店新模式,能夠提供包括整車銷售、配件供應、售后服務、信息反饋、二手車、專業培訓、金融工具支持等七大類服務,成為重大技術裝備領域“服務型制造”排頭兵。
陜鼓集團董事長印建安曾指出,“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真正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功能’”,此言一語道出了“服務型制造”本質。因此,在轉型升級的現代制造語境中,企業不能局限于出售產品,而要敢于開拓產業鏈上下游并出售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