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4年2月17日
“開展‘兩業聯動’后,制造企業訂單完成周期平均降幅達47.5%,存貨周期平均下降6.8%,所有企業的物流成本下降比率都在10%以上”,日前召開的第四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大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副局長王慧敏援引一系列數據,對近年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成就進行佐證。她對“兩業聯動”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今年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要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而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現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制造業是物流業發展的需求基礎。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工業化步入中后期發展階段,必須借助于服務經濟的力量,通過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來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物流業的增加值已占到服務業增加值的17%左右,其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對于服務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而且可以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是一舉兩得的雙贏舉措,對于轉方式、調結構,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業聯動”在我國發展,已經帶動企業逐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院長張曉東領導的一項跟蹤研究表明,開展“兩業聯動”后,制造企業訂單完成周期的平均水平由聯動前的11.8天下降至6.2天。聯動前訂單完成周期最長的輕工行業從40天降到24.5天,電子行業平均訂單周期僅為1.5天。貨物收轉時間平均由聯動前的26.6天降至16.2天,裝備制造業降低49.6%,大大提高了貨物周轉率,物流運作效率顯著提升。存貨周期平均由聯動前的14.8天降到12.3天,明顯減少庫存積壓和資金占用,降低了運營成本。從物流服務質量來看,訂單完成率由聯動前的89.4%提高至99.1%,準時交貨率由聯動前的89.1%,提高至97.7%,貨物破損率由聯動前的1.12%下降至0.33%。
而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的眼中,“2007年以來我國‘兩業聯動’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將這種變化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市場變動。根據物流企業座談會反映的實際情況,市場變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品種結構黑冷白熱,鋼材、木材、水泥等黑貨相對受冷落,生活消費品市場增長幅度較高;銷售對象外縮內擴,外貿對GDP的拉動在減弱,擴大內需政策的效果在逐步顯現;銷售地點網漲店削,網絡購物量達90億件,實體店銷售額逐步下降;產業發展點弱鏈強,工業企業對供應鏈的需求在逐步增強。二是區域產能變動。工業企業各類產品基本處于產能過剩狀態。三是技術驅動。網上購物、移動互聯等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有企業甚至已經提出“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四是政策推動。行業協會及企業提出的部分意見正逐步被政府采納吸收。對于這些變化,賀登才認為,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應適時應變,攜手共贏,使“兩業聯動”工作不斷引向深入。
數據顯示,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近年來一直保持在18%左右,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的比例一般在9%左右。這里的差距,也在客觀上要求繼續深化兩業聯動,在創新聯動模式、豐富聯動內涵、提升聯動質量,營造外部環境上多下功夫,不斷提升供應鏈管理和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對此王慧敏指出,我國政府部門在營造外部環境上要多下功夫,不斷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要從五個方面進一步推動“兩業聯動”發展:一是加強引導示范,政府相關部門要繼續搭建企業對接平臺,組織實施示范工程,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二是推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三是破解政策約束;四是大力促進供應鏈管理和服務發展;五是進一步加強對物流發展綜合協調。“隨著企業物流效益和效益的持續改進和宏觀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不斷調整和優化,相信我國社會物流成本也會逐步下降,這也是兩業聯動對于提高社會經濟運行質量的貢獻和拉動。”
積極推進“兩業聯動”發展
賀登才
《經濟日報》,2014年2月17日
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是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把“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工程”列入九大工程之一。幾年來,涌現了一批成功的典型案例和聯動企業,形成了聯動發展的輿論氛圍。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專業化趨勢明顯。在新時期更好地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首先要提升對兩業聯動發展的戰略定位。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和物流業發展較快,但兩者聯動相對滯后。制造業物流社會化需求不足和專業化服務能力不夠,缺乏必要的物流服務市場體系與政策環境,導致資源利用率偏低,成本居高不下。這也是我國制造業普遍產能過剩,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引導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聯動發展,不僅可以推進物流服務社會化,提高運作效率和效益,而且將有效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從而減少對GDP高速增長的依賴,減輕資源環境負擔,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推進制造企業物流服務社會化。鼓勵制造企業集中主業,逐步將非核心的運輸、倉儲、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業務從主業中分離,外包給專業物流企業;鼓勵制造企業整合現有車輛、倉庫、場站等物流資源,委托專業物流企業運作和管理,利用物流企業的集約化、網絡化和規模化經營優勢,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鼓勵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深化合作,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聯合組建第三方物流企業;支持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分立物流服務企業,全面整合物流資源,集中分散的物流業務,組建專業物流配套企業,做強做大物流服務產業。
三是要提升物流服務專業化水平。積極開展制造業物流合理化工作,借助先進管理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生產布局,再造物流流程,強化企業物流競爭力。鼓勵物流企業融入制造業供應鏈體系,采用精益物流、零庫存管理、循環取貨等先進管理技術,降低庫存,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物流運作水平;支持物流企業開展流通加工、金融物流、渠道分銷、保稅物流等物流增值服務,形成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四是引導制造業物流供應鏈一體化發展。鼓勵制造企業引進專業物流企業,開展物流規劃,再造物流流程,實施一體化物流管理,保障物流活動在供應鏈體系內的有效運作。鼓勵物流企業深入了解制造企業物流和供應鏈運作模式,提供定制化服務和規范化運作,引導物流企業按照集成整合、便捷高效、服務增值、綠色環保的原則,加強與制造企業的融合互動,加快向制造業物流服務商和供應鏈集成商轉變。
五是構建服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物流體系。鼓勵各類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規劃建設相應的物流配套設施,整合區域內運輸、倉儲、貨代、配送等物流資源,合理布局工業物流中心。鼓勵制造企業與區內物流企業加強合作,共建共用物流設施,共享集成效益;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采用現代物流管理和技術,創新運營模式;加強區域物流布局與制造業布局的統籌協調,構建適合中小微企業需要的物流服務平臺。通過現代物流的集約經營和功能整合,推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布局優化和運作協調。
六是組織開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示范工作。選擇一部分制造業、物流業項目、企業進行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示范工作,總結聯動發展經驗,推廣先進物流服務模式。通過示范推出一批開展聯動發展的典型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帶動我國制造業物流整體水平的提升。
(作者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