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的投建環節,很有可能成為行業復蘇的一個重要支點
受中、美、歐三方就太陽能貿易爭端展開談判,及國內光伏市場顯現回暖跡象影響,連日來,A股太陽能板塊呈普漲態勢。
事實上,在近期市場熱捧“科技股”,及此前SNEC第七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召開等向好大環境的簇擁下,A股太陽能發電指數早于5月2日便展開了本輪向上攻勢。截至5月22日,報收于809.26點的太陽能發電指數已較5月2日開盤時的670.6點上揚近140點,累計漲幅達20.7%。
一位接近某海外上市光伏企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光伏企業的財務數據的確是超出人們預期的,應該說,行業回暖跡象已十分明顯。而在下游,特別是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的投建環節,則很有可能成為行業復蘇的一個重要支點”。
中美歐就貿易爭端展開談判
如今看來,在眾多“利好”當中,當屬中、美、歐三方就太陽能貿易爭端展開談判,以及海潤光伏、中環股份等大舉對外投資最為實質。
一方面,此次中、美、歐三方就太陽能貿易爭端展開談判,符合《證券日報》在此前報道中作出的預判。
彼時(5月9日),英利法務總監樊振華曾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我們掌握的情況來看,這一議案能否通過并實施將取決于歐盟各成員國的投票結果”。而鑒于目前各方的情況,“歐盟與中國之后就此展開對話,也是十分可能的”。
而早在4月中旬,一封獲得了來自于歐洲20多個國家700余家光伏企業、1024名企業高管認可并聯合署名的“公開信”,更是道出了絕大多數歐洲光伏企業的心聲。在這封“公開信”看來,“歐委會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終決定實施懲罰性關稅,可能對歐洲光伏企業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阻礙歐洲太陽能行業增長”。
不過,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就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卻也表示了必要擔憂,在她看來,“盡管中國已派代表赴歐盟磋商,爭取最后的轉機,但個人認為情況仍不容樂觀。歐盟方面態度強硬,即使協商成功,對關稅方面作出讓步,肯定也會采取其它方案進行設限”。
兩公司大舉展開對外投資
另一方面,日前,海潤光伏及中環股份紛紛對外發布公告,兩家公司相繼展開了一輪頗具規模的對外投資。
其中,海潤光伏將耗資近20億元建設5個光伏發電項目。
根據公告,海潤光伏此次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分別為新疆精河縣20MW項目、吐魯番20MW項目、內蒙古興和縣50MW項目、河北故城縣50MW項目、甘肅省金川區西坡二期50MW項目,投資額分別為2.17億元、2.03億元、5.07億元、4.97億元、5.18億元。
對于上述項目的盈利預期,海潤光伏預期內部收益率最低的也接近10%,最高則超過15%。
而中環股份的公告顯示,其擬與合作伙伴投資建設年產2500萬mm藍寶石晶棒生產項目;同時,其還將分別在和林縣和武川縣成立兩個合資公司。利用荒地、廢棄耕地等土地資源,開發建設集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風光互補,集約化設施農業、有機綠色種養業等有機結合的現代立體型可再生能源項目。更為關鍵的是,公告顯示,中環股份已與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商定,擬在呼和浩特市金橋經濟開發區共同打造具有技術水平全球領先和綜合產銷規模全球最大的“金橋光伏產業園”。根據相關協議,作為回報,呼市政府將全力支持中環股份“1000MW 低倍聚光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建設,按低倍聚光光伏發電項目的電站建設進度及時配置路條,并核準并網。
對此,中環股份董秘安艷清曾向《證券日報》證實,“該電站項目采取的技術路線與此前披露的‘全球最大光伏電站’計劃一致。1000MW規模(1GW)也包含在7.5GW中”。而這意味著此前中環股份披露,其將投建的“全球最大光伏電站”,裝機容量達到7.5GW的項目又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電站運營仍具有投資價值
這正如上述一位接近某海外上市光伏企業人士所述,“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的投建環節,對資本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以海潤光伏在新疆精河縣斥資2.2億元擬建設的2MW光伏并網發電項目為例。相關公告顯示,該項目投資回收期為13.02年,內部收益率為10.77%。
“這一收益率是業界普遍情況,實際上還是符合一些投資者預期的,尤其是對一些風險偏好較低的資本而言。”上述人士向記者表示。
李玲也向記者表示,“下游光伏電站方面確實具有一定投資價值,現在光伏行業正在經歷的寒冬,從另一個角度看很可能催生光伏發電的春天。一方面,光伏組件價格的大幅下降降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為實現平價上網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相關政策的出臺,提出了中國太陽能發電的補貼機制,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光伏發電的成本問題,吸引了大批企業投資國內光伏電站建設。從另一個角度看,下游電站的發展對于國內光伏市場的開拓、消化光伏產業過剩的產能也具有積極意義”。
“但應該注意的是,光伏電站投資周期較長,只有實力相對雄厚的資本有介入的可能。”李玲補充道。
此外,近期坊間也曾對這些光伏企業在“寒冬時節”仍采取大舉投資的行為產生擔憂,以至于質疑他們的資金來源。
對此李玲認為,在當前光伏行業的困境下,銀行對光伏企業的貸款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另一方面,整個光伏行業的低迷也影響到了PE機構的投資熱情,且這種低迷狀態在短時間內難以扭轉。因此,企業從銀行或PE機構獲取融資的機會較少,相應的投資只能靠自有資金、政府補貼支持或大股東出資等方式獲得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