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了溫家寶總理在2008年年初對經濟形勢判斷的正確性,2008年的經濟確實是新一輪經濟周期啟動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2008年經濟運行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暴熱暴寒——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水火兩重天”:上半年CPI高達8%左右,整個經濟已然被“燙傷”。剔除物價因素之后,外貿實物出口接近零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幾乎重返本輪經濟景氣啟動前的水平。進入了下半年,形勢急劇逆轉,物價下來了,燙傷沒有了,但國內外需求急劇降溫,整個經濟又被“凍傷”了。第三季度GDP增長9%,比第二季度放慢了1.1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2個百分點。進入11月,出口出現了七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暴跌三成以上,發電量同比下降接近一成……
毫無疑問,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外部輸入型”。上半年的國際糧價與油價的非理性暴漲正是燙傷我國經濟的背后烙鐵,而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又正是凍傷我國經濟的寒流。這一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看國際風云,識中國天氣”已經成為加入WTO之后分析國內經濟形勢的一個常識。
展望2009年,次貸危機的綿綿陰雨依然還在下著,迄今還看不到任何將要停止的跡象。面對這一現狀,“2009年將是戰后世界經濟最困難的一年”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學家的一個悲哀共識。對于中國而言,今年“外部輸入型”的傷害不僅難以緩解,而且可能還會出現雙重傷害疊加的現象。
首先,滾燙的油價可能隨著美元不斷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回歸。面對著美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銀行令人恐怖的資產負債表、美聯儲的零利率和印鈔票(在一定程度上讓全世界的人埋單)的救市方式,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一是美元的持續衰落將不可避免。有關數據表明,反映美元綜合幣值的美元指數,在去年12月中旬短短的3天之內就下跌了近8%。美元指數的大跌,實際上在宣告美元對幾乎所有貨幣全線走軟;二是隨著美元將再次全球泛濫,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可能又要水漲船高,滾燙的油價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再次回歸!
其次,被凍傷的外部需求依然回不來。近年來,社會上流行一個口號:“世界是平的”。但是,研究世界經濟的人都知道這一“平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一個個“不平衡的經濟體”所組成。其中,最不平衡的經濟體有兩個。一個是美國,有太多的消費和相對太少的生產;另一個是中國,具有太多的生產和相對太少的消費。他們就猶如兩個瘸腿的經濟巨人,一個瘸了左腿,一個瘸了右腿。由于他們取長補短,相互攙扶著,整個世界經濟因此而平穩地度過了近二十年。然而,美元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美國人將逐步失去其過多的購買力,無法為中國過多的生產能力提供支撐了,瘸腿的中國經濟也將難以金雞獨立了。按支出法計算,近三年來外貿純出口對GDP的貢獻都在2個百分點以上,再加上為出口而進行的投資和為出口而拉動的消費,至少還有1-2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如果外需回不來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就要下降3-5個百分點!
從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中國經濟不能有效地擺脫次貸危機的桎梏的話,就可能面臨著“燙傷”與“凍傷”二傷疊加,經濟可能陷入滯脹困境,2009年就將成為繼2008年這一“歷史上最困難一年”之后更困難的一年!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恰好就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具有擺脫次貸危機桎梏的能力的國家之一。雖然今年我國來自市場機制驅動的內需將依然乏力,但是中國的投資將發揮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于多年來,我國財政收入飛速增長,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較高,多年的積蓄在危急時刻終于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了。這次,中央第一批宣布財政支持項目就將帶動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而地方隨后公布的投資總規模甚至達到了20萬億元。盡管地方政府的項目大多可能難以落實資金,另外這次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拉動效應也不會太大,但是由于這次投資計劃實在過于龐大,只要實現其中一部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不可小覷,再加上中央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后續政策措施還將源源不斷地推出,2009年中國經濟擺脫硬著陸的概率極大。
從季度走勢看,由于2008年GDP增長呈現明顯的“前高后低”格局,第一季度與第四季度的GDP增幅落差甚至可能高達4個多百分點,正常情況下即在翹尾因素的作用下,因此今年也將相應地出現“前低后高”走勢。更何況,考慮到近一個月份以來中央高密度、強力度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在經過一段時期準備之后,最遲今年第二季度就將基本落在具體項目上,第三季度開始就將明顯見效。以此看來,2009年的經濟運行中盡管依然存在著不少變數,但是走出一個明顯V形反彈的判斷基本上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作者簡介
高輝清,男,1966年8月出生,江西東鄉人,數學博士,循環經濟專業博士后,副研究員,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處處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亞洲風險管理協會注冊風險管理師(中國)專家認證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技術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北京朗格律師事務所特約經濟學家。
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產業經濟與證券市場分析研究,發表經濟分析文章500多篇,約150萬字。其中,在《經濟日報》、《中國證券報》、《China Daily》、《半月談》、《中國新聞》和《大公報》等權威媒體發表文章100多篇。受一些媒體之約,先后為20多家媒體開設了寫作專欄,它們分別是《南方周末》、《Business Weekly》(英文報紙)、《財經界》、《經濟》、《中國經營報》、《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新京報》、《新快報》、《亞洲周刊》(香港雜志)等。 出版專著一部,《把脈中國經濟》(2004年6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合著十幾部.參與國內外各類課題20多項,形成報告總計約1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