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中國第一代風電機組,20年質保期滿,已近退役,但如何處置,既無業界研究,亦無制度安排,更缺應對動力。但在新能源躍進潮中,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未雨綢繆。
20年,還早呢
中國新能源產業將迎來第一批度過了20年質保期的風機設備。
這些建設于1990年代初的老風電場壽終正寢后,是選擇廢棄,湊合著運行,還是“以大代小”換新風機?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界上上下下,都還沒認真想過這問題。
“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我也才開始關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中國風電集團董事局主席劉興順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公司2005年才進入風電開發領域,這個問題他還真沒想過。
無論是風電場還是太陽能發電站,風機和太陽能電池組件設備的使用壽命都是20年。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2005年前后進入大發展時期,到2012年,風電裝機達到6000萬千瓦,太陽能裝機達到300萬千瓦,目前絕大多數的風場和太陽能電站僅僅運行了不到10年。
幾乎沒有人考慮過20年以后的事,這是當下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產業的現實寫照。“20年,還早著呢,到時候再說吧。”如果你跟新能源業者討論這個問題,他們多半會這樣說。
但如今,在新疆達坂城,36臺破舊斑駁的風電機組緩緩轉動,他們建于1991年,從丹麥和荷蘭進口,由國電龍源集團負責運營,彼時承擔了中國試水風力發電的任務。
當時這些風電機組的功率僅300千瓦,不到如今主流1.5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機組的1/5。后續引進的4臺450千瓦機組,組成了總裝機容量約1萬千瓦的新疆達坂城一期風電工程,也拉開了中國風力發電的序幕。據統計,1995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為4萬千瓦,按照風電機組壽命20年計算,在今后不到3年時間里,這4萬千瓦風電機組將陸續面臨壽命到期后何去何從的問題。
以大代小的困局
這個問題正在困擾國電龍源新疆公司。
如今,36臺破舊斑駁的風機已經快要走完全部的壽命,一旦過了20年,墜落、起火、折斷等重大事故發生的頻率將直線上升,工人們盡可能在對老機組進行搶救,但沒有人能保證經過二次、三次搶救的老機組能工作多長時間。
對風電場的運營者來說,這個早期的風場擁有最好的風力資源,“三山夾兩盆”的有利地形在如今看來也是稀缺資源。如果將風場廢棄,無疑意味著資源的浪費,這是孟憲淦極力反對的,他認為,應該允許經營者繼續簽約。
對業主來說,用新風機置換舊風機是一個有經濟效益的選擇。5臺300千瓦的老機組如今只需要一臺1.5兆瓦的新機組,不僅可以提高近40%的發電量和收入,還能節省維修費用,五臺風機節省下來的占地,還能再多裝三四臺新機組。
但當他們為這個“以大代小”的方案付諸行動時才發現,為中國最早一批風場的命運奔走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最大的問題在于,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涉及的風電裝機量小,各個部門都不知如何處理,也沒有精力來處理這個“非主要矛盾”。
“政府部門一個一個地去溝通,聲音很小,勢單力薄,探索起來難度很大。”龍源電力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其中涉及的程序非常繁瑣,新疆發改委需要重新論證、立項、備案;電監會需要重新核發業務許可證;電網公司需要重新計算結算電量,還涉及國家能源局。
“行業第一個問題正好被我們遇上了,我們也希望能探索一條路,為未來越來越多的退役項目做示范。”上述龍源內部人士說,但至今仍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電價難題
主要問題在于電價,當時電價和現在電價批復方式不同,補貼方式也不同。風機進行“以大代小”后,發電量增加則意味著補貼增加,多出的發電量應該如何補貼?資金是從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里出,還是新疆當地的電力公司出,沒有答案。
2013年1月26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風能新春茶話會”上透露,國家能源局已經開始關注風電機組的以大代小、以舊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