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我國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日前宣布進入破產重整。這似乎傳遞了一個信號,在歐美國家反傾銷、反補貼貿易政策下,作為全球最大光伏產品加工與制造國家,由于海外市場萎縮,以及標志性企業破產,其行業整體發展落入低谷。
從外部需求增加,光伏企業迅速膨脹,形成世界最大光伏加工與制造產能;又從外部需求減少,光伏企業競相殺價,惡性競爭,以至于紛紛破產,這種“過山車式”的發展過程說明了什么問題?換來哪些教訓?今后能否擺脫“雙反”擠壓?新華社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光伏產能過剩 洗牌在所難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光伏組件價格從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與此同時,全球太陽能光伏總產能大于實際需求量1.5至2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指出,2011年統計的企業數為262家,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企業退出了光伏行業,即便如此,2012年我國建成的光伏組件產能達4500萬千瓦,是2009年的700%。”
江蘇中能硅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表示,中國光伏產品在低端環節嚴重過剩,企業之間競相殺價。“特別是2012年,一些企業在虧損狀態下仍大量出口,形成惡性競爭。”
據分析,美國2012年11月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片等產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今年1季度,中國加工制造的光伏電池片基本退出了美國市場。”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表示,歐美國家的貿易壁壘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中國光伏企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以及競相殺價、惡性競爭等問題,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據了解,中國有100多個城市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但九成以上產品依賴國際市場,國內需求不足3%。2012年,歐美國家“雙反”政策一經啟動,我國光伏龍頭企業的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沒有一家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