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已出現就掀起了整個制造業的颶風,從概念到實物,在2012年3D打印元年,3D打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雖然沒有像蘋果一樣瘋狂,但是其發展強勢不容小覷。工業之母的模具就將3D打印納入自己的發展規劃。
傳統打印機的最終產品是圖紙,3D打印機是實物模型。模具是工業之母,目前超過90%的工業品由模具制造而來,但這種趨勢正在被3D打印所改寫。3D打印技術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產品,從而極大地縮短產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產率,實現低生產成本。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百輝預測,如果東莞以模具制造的先發優勢推廣3D打印,預計未來3D模具打印所拉動的工業產值將在200億元以上。
東莞有發展3D打印基礎和空間
3D打印技術無疑將給傳統制造模式帶來極大沖擊,未來極有可能會終結流水線制造模式,各類產品的制造可能會由現在的集中生產、全球分銷變成了分散生產、就地銷售,據估算,生產交易和流通成本有可能降到傳統方式的十分之一。
對發展3D打印,東莞具備一定的發展、孕育空間。羅百輝認為,東莞擁有全球先進的電子元器件生產以及激光等精密設備,這些都能對3D打印機的制造提供產業鏈配套。
模具作為一個傳統制造業,正在尋求產業升級之道。東莞模具產業占了全國1/5以上的市場規模,可以說,東莞制造業完善的產業鏈、嫻熟的生產工藝,都為3D打印技術在東莞的技術轉化、普及奠定不可替代的基礎。
羅百輝預測,如果東莞以模具制造的先發優勢推廣3D打印,預計未來3D模具打印所拉動的工業產值將在200億元以上。目前,長安、鳳崗、萬江、中堂等鎮街都已經有3D耗材制造商和貿易商,也有模具設計公司開始引進3D打印技術。
3D打印技術要正視材料風險
不過,由于3D打印材料依賴進口,而掌握最多打印材料的以色列Object公司也只使用14種基本材料,107種混搭材料。
羅百輝說,3D打印機生產商所用的原料一致性太差,從形式到內容千差萬別,這讓材料生產商很難進入,研發成本和供貨風險都很大,難以形成產業鏈。表面上是3D打印機捆綁了3D打印材料,事實上卻是材料捆綁了3D打印,非常不利于降低成本和抵抗風險。
不單在耗材,3D打印機缺乏標準,同一個3D模型給不同的打印機打印,所得到的結果也是大不相同。而一臺3D打印機只能用同類耗材,比如金屬3D打印機,那么它就只能用幾種金屬做耗材,而不能用尼龍、樹脂等其他材料,如這類金屬3D打印機售價在五六百萬元左右,成本偏高、一般是用在工業設計上而不適合大批量的工業生產,因此制約了3D打印產業在東莞的發展。
受限市場的大小和國內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原創型、技術開發型的企業用得多,東莞代加工企業用得很少。
建立3D打印產業園培育龍頭
作為新成立不久的模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起人,羅百輝密切關注這項新技術。
3月8日,該聯盟30多家會員企業代表匯聚華科工研院,普遍關注RFID、3D打印、工業機器人,并希望盡快進入這些新興市場。
羅百輝建議,東莞模具業要發展3D打印,需在三方面努力:
一是在政策層面上,把3D打印產業列入戰略新興產業并不夠,還要加快專門出臺舉措扶持。
二是結合鎮街特色,先在長安、松山湖、橫瀝三個模具產學研基地,引進上游核心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比如,松山湖華科產業孵化園就可建設成3D打印產業園區,引進并培育3D打印的龍頭企業;示范區成功后,推廣下游技術的普及在模具企業的應用。
三是因3D打印涉及的產業廣泛,盡管目前技術上可以實現,但價格居高不下,建議先扶持東莞汽車電子、時尚玩具、眼鏡、鞋材、創意產業龍頭企業。
未來,專業鎮街很可能以3D打印模式制造工業品,為東莞帶來新一輪制造業大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