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個人所得稅一直被認為是刺激消費、提高居民收入最熱門的政策措施。有消息稱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整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將在明年開始實行。不過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目前暫不考慮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整,相關議題也并未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討論。
明年1月1日開始,增值稅轉型改革、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稅率調整、燃油稅改革等措施都將給財政增收帶來壓力,所以決策層暫不考慮個人所得稅調整。而且很多人認為,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高后受益群眾并不多,尤其對那些中小城市工薪階層沒有太多影響。
“在吉林,普通職工收入不到2000元,過了2000的都很少,如果按3000元起征,那整個東北三省也沒多少人納稅了。”吉林省稅務部門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說。
如果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到3000元,很多中西部省市個人所得稅將面臨絕收,而對于那些地區個人所得稅就失去了調節收入的功能。
一位參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官員說,實際上很多方面如果解決了老百姓的后顧之憂消費就好辦了,不一定非要通過個人所得稅來增加收入。
國務院專家表示六成居民月收入不足3000元
據報道,對于通過調整個稅起征點刺激消費的方式,在近日的《財經》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均表示作用有限。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出現了結構性減稅這樣一個新提法。高培勇認為,這次結構性減稅,只是著眼于特定的群體、基于特定的目的、對于特定的稅種實施削減。高培勇認為,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不能有效發揮減稅刺激消費的作用,真正有意義的、能夠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實施拉動效應的,是實施綜合計征的所得稅。如果只著眼于實施扣除標準的提升,那么,它所牽動的只不過是個人所得稅當中11個收入項目中的工薪所得。除此之外,其他的改革項目都沒有觸動。
倪紅日則表示,中國有60%的居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調高所得稅的起征點作用主要是對中等偏上收入的家庭會產生效應,但這些家庭實際上邊際消費率是比較低的。因此,提高個稅起征點可能很難起到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作用。
相關新聞
孫瑞灼:不上調個稅起征點讓人遺憾
日前,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目前暫不考慮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整,相關議題也并未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討論。
事實上,個人所得稅作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稅種,更多承擔的是調節社會財富、減少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的職能。理想的個人所
得稅應當是,讓富人多交稅,以補窮人之不足,而普通工薪階層則無需繳納。
可事實是,當前普通工薪階層成為納稅主力軍。顯然,這不僅有失公平,也與個人所得稅的宗旨不符。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10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192元,而當前個稅起征點為2000元,也就是說即使是拿著的工資低于平均工資,普通工薪階層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上調個稅起征點,讓那些在平均工資線左右的職工不再納稅,這部分人群是職工中的最大群體。
上調個稅起征點,雖然對巨額的財政支出需求可能構成一定壓力,但這種壓力正好能成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動力。筆者認為,個稅起征點不僅要上調,而且要調到合理位置。如此,方能彰顯稅收政策的公平性,也有利于國家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
不調個稅起征點的理由難讓公眾信服
社會熱議的個稅調整又將成為“鄰居家的燒餅”了。此前有消息稱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整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將在明年開始實行。現在看來,決策層面未必有所響應。12月14日《新京報》的報道說,在13日的《財經》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
勇表示中國有60%的居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調高個稅起征點對刺激消費作用有限。
筆者也主張調整個稅不是一個起征點的問題,關鍵是綜合稅制需要落實。但是,這是個稅調整的最理想狀態,就譬如燃油稅改革最好不要弄成四不像一樣,發改委等相關部門表態說,要看國情,要循序漸進,那么,個稅調整為什么不可以從“起征點”開始有序調整呢?綜合稅制不是個小事情,一兩天也實現不了,在此之前,既然可以打些補丁讓個稅更趨向公平正義,為什么“不掃一屋”而等著直接“掃天下”?
在談論個稅起征點的時候,我們希望稅制能有改進;在糾結調整與否的時候,我們起碼希望起征點能有些動靜。這是一個務實的態度,就譬如燃油稅改革,改肯定比不改的好。專家拿出的說法似乎難以服眾。一者,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結構性減稅”,只是著眼于特定群體、基于特定目的、對特定稅種實施削減,與個稅關系不大。當然,結構性減稅是著眼于總量,不是所有稅種都減稅,而是主要稅種做減法,譬如增值稅。但是對于眾多工薪階層而言,個稅算不算“主要”?削減個稅對工薪階層難道沒有任何意義?
二者,認為“如果只著眼于實施扣除標準的提升,那么,它所牽動的只不過是個人所得稅當中11個收入項目中的工薪所得,除此之外,其他的改革項目都沒有觸動”,這個說法就更不像“專家”了。好比說給窮人發面包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沒有觸及蘋果、玫瑰等方面,何不等到你能給人家發阿拉登神燈的時候再去救濟。再說,個稅起征點的提升,的確只是個稅中的一個方面,但這個方面與最廣大老百姓息息相關,專家別忘了,11個收入項目中的譬如“偶然所得、稿酬所得”等等,改與不改和一般百姓關聯度強嗎?
三者,認為“中國有60%的居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調高所得稅的起征點作用主要是對中等偏上收入的家庭會產生效應,但這些家庭實際上邊際消費率是比較低的”。通俗地說,就是專家認為提高個稅起征點則大多人不要繳個稅了,而且,真正的有錢人并不在乎這個收益,不會因此而去積極消費。這個邏輯很混亂,一方面,為什么大多人月薪3000以下,則個稅起征點就不能調到3000以上?難道個稅非人頭不可?
另一方面,為什么不談談提高起征點對大多并不富裕者的邊際消費率?事實上,眼下商場一促銷,往往人滿為患,說明老百姓不是沒有內需,而且對價格敏感,專家眼里的小錢,恰恰是撬動消費市場的大杠桿,公眾對成都“百元消費券”相當艷羨,可謂最好的注腳。至于富人,提高起征點就算被其搭了便車,恐怕也不能只用一個“刺激消費”的標準去衡量。畢竟,低起征點的個稅負擔,對拿死工資的富人而言,也是有失公平的事情。稅收沒有敵人,只應重理性。
任何時候,個稅起征點對拉動內需的意義都是相對的。輿論之所以對個稅再次抱有溫熱的期待,更多的是冀望個稅能適時糾偏,回歸到“調節過高收入”的主旨上去,讓個稅的天平再平衡些。個稅調整不是為了應付突發的危機,而是回應一貫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