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2012年,國家高新區走過20年的發展歷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提升”成為了新時期國家高新區發展的總體目標。“一個行動、兩項工程”積極穩步推進。各國家高新區推動科技服務規模化、體系化發展,服務能力逐步增強,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科技服務資源集聚整合初見成效,在促進企業創新、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撐作用正在顯現。
展望2013年,國家高新區將力爭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率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率先發揮好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率先完善落實各類創新政策,努力開創國家高新區工作新局面。
時間,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是衡量過往歷史的坐標。2012年對于國家高新區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間節點——國家高新區建設20年。
站在20年歷史的坐標上,我們溫故:回望過去20年國家高新區建設波瀾壯闊、創新引領發展的恢弘畫卷;我們知新:思考新時期國家高新區肩負的新使命和未來發展之路。
不僅溫故知新,還要學新知新。只有把國家高新區建設置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澎湃大潮之中,置于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之中,置于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才更能領會和意識到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
2012年的國家高新區,值得盤點的熱點非常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二十周年成就展、“一個行動、兩項工程”、首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17家省級高新區晉升國家高新區、3家高新區進入“新三板”試點、中國首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博物館開館……
“創新驅動,戰略提升”,成為2012年國家高新區發展的主旋律。
關鍵詞一:創新驅動發展
2012年11月8-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我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創新驅動發展”,對于國家高新區建設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2012年7月6-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
2012年7月7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召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提出了新時期國家高新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創新驅動,戰略提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就是要努力實現“四個跨越”,即從前期探索、自我發展向建立起創新示范和戰略引領的使命跨越;從立足區域、集約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協同創新的產業組織方式跨越;從要素集中、企業集聚的產業基地,向打造有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跨越;從工業經濟、產業園區向知識經濟、創新文化、現代生態文明、和諧社區的高科技產業增長極跨越。到2020年,國家高新區將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引擎,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搶占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以更大的創新能力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
應該說,通過20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中國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專利產出最高、新技術新產品產生最多、高新技術企業比重最大的區域,能夠擔當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的重任,這既是新時期國家賦予國家高新區的歷史使命,也是國家高新區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二:科技體制改革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作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決定,標志著我國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啟動。2012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一直作為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國家高新區再一次被推到了前臺。
2012年以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支持中關村的“1+6”系列先行先試新政策,充分發揮中關村創新平臺作用,深化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科研項目經費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商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等改革試點,進一步激發了創新活力,企業創新創業空前活躍。預計2012年全年,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2.3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實現增加值占北京市的比重有望達到20%,對首都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25%左右。
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承載著先行探索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引領全國創新發展的重大使命,肩負著促進首都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重大責任。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的批復》正式下發。這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中關村示范區寄予的厚望。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國務院批復建設的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2年4月,科技部正式印發《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要在科技金融、股權激勵、知識產權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探索一批支持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機制、新政策。8月份,武漢市政府印發《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的若干意見》。這個被稱之為“黃金十條”的新政中有一些政策是全國獨創的,比如按規劃建設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可按工業用地標準供地等。其他政策包括從專項資金“搭橋”股權激勵,到科技企業注冊資本“零首付”,以及獎勵天使基金,均著眼制約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的若干關鍵環節,突破障礙,將充分釋放科研人員、大學生等創新創業主體的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繼續落實2011年推出的“張江創新十條”,圍繞股權激勵、科技金融、人才特區、財稅改革、管理創新5個方面著重發力,逐一落實一批深化改革的實質性舉措,從技術創新到管理創新,從理論創新到服務創新,從機制創新到人才創新,努力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
除了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外,天津濱海高新區、成都高新區、西安高新區、無錫高新區、長沙高新區、南京高新區等諸多國家高新區也都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在培育創新創業企業、科技金融、人才引進、協同創新、產城融合等方面大膽探索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