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雙反重擊出口
如同那條因生意冷淡而蕭疏下來的南二路,東營光伏與東營市政府間的“國有化”博弈,至今仍在雙方口中惜字如金。但東營光伏的自救之路,在常年據守廠區門前拉活的司機老趙身上可見一斑。
11月13日,在東營光伏工廠對面,6輛各式車輛排成小小的車隊,等待著從廠區大門中走出的員工。開著一輛豐田威馳的老趙在其中很是顯眼,“去年在這兒等活的能有20多輛車,我早兩年來,算得上他們銷售部的半輛專車,經常拉著業務員去海關辦手續。有時候一天就能跑四五趟,一個月能掙好幾千塊呢。”
的確,成立于2006年、總投資2.3億元的東營光伏,是這個石油城市少有的新能源企業。不僅在2008年成功登陸歐交所,而且此后每年出口額都在2億美元以上,占東營市外貿額的半壁江山。
只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老趙去海關的次數越來越少,那些熟悉的業務員也一個個沒了蹤影。“直到今年上半年,好不容易拉著一個銷售經理去辦事,才聽說是外國對中國的光伏產品收很高的稅,他們的產品不好賣了。說完這話沒幾天,他也辭職走了。”
老趙說的,是今年3月份,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的“雙反”調查,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被征收最高至249.96%的反補貼和反傾銷懲罰性關稅。隨即,歐盟也跟風展開反傾銷調查,公布的134家中國應訴企業名單中,東營光伏赫然位列其中。
東營光伏投資者關系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80%以上產品出口歐美,“歐洲是我們的主要市場,一旦遭遇貿易壁壘后果嚴重。”
為了扭轉危局,今年3月份開始,東營光伏頻頻亮相于東京、印度、澳大利亞等行業展會,希望開拓新興市場。但東營市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過于依賴歐美市場,包括東營光伏在內的東營市5家光伏企業,今年以來多次陷入停產狀態。
國資控股并建光伏電站
在11月1日的公告中,東營光伏稱目前該公司財務狀況不容樂觀,資金流陷入困境,并面臨銀行貸款到期償還的壓力,急需獲得注資維持企業運轉。
一個重工業城市少有的新興產業企業,出口占據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70%,高峰時創造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當銀行和市場紛紛不看好光伏前景時,東營市政府的介入便顯得尤為迫切且重要。
11月9日,東營光伏董事會通過表決,同意將該公司50.38%的股權,轉讓給東營市政府控股的東營區國有資產運營有限公司,以此換來1000萬美元,用于緩解企業的資金緊張和業務調整。
對于東營市政府的“國有化”舉措,東營光伏辦公室以公司正處于重組期為由拒絕透露更多信息,但表示這一行為讓員工很受鼓舞,“政府沒有拋棄我們,拿出真金白銀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事實上,在東營市政府出手之前,東營光伏曾在今年6月與中材國際旗下控股子公司中材天華共同投資1.03億元建設運營東營10MWp光伏電站項目,作為公司擴展業務領域、增加盈利方向的努力。但隨著東營光伏財務陷入困境,該公司重大項目都陷入停滯。
東營市政府雪中送炭注入的1000萬美元,將使東營光伏“獲得更多的資金流動性,并通過電站項目增加產業多樣性,在行業大蕭條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增長。”
而就在東營光伏宣布轉向光伏電站建設,并希望這一業務能占到公司營業額40%份額前1個月,財政部、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聯合發布了補貼小型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補貼計劃,這一總補貼額度超過700億元的龐大計劃,意在通過擴大內需,解決目前光伏企業存在的出口難和產能過剩問題。
13日,在與東營市政府實現“國有化”救市后,東營光伏的招聘廣告又在信息更新后悄悄出現在電池人才網等行業招聘網站上,除了基本的技術和質檢人員,設施管理、項目控制等新的崗位,也成為企業急需的人才。在一輪地方政府“國有化”救市后,東營光伏正急不可耐沖向另一場更為龐大的國家“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