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調查還顯示,歐元區制造業連續第16個月出現萎縮,盡管萎縮速度較10月份有所減緩。
香港匯豐銀行發布的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上升至50.5,這是該指數在13個月內首次超過50的門檻,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歷了今年的掙扎之后,可能會帶著更強的增長動能進入2013年。
中國制造業活動的擴張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尤其在債務纏身的歐元區經濟復蘇仍然遙遙無期的情況下。
不過亞洲其他地區包括印度和韓國的前景卻不是那么喜人。而且美國11月的制造業活動出現收縮,其表現是三年以來最糟糕的。全球性咨詢公司MFR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喬舒亞·夏皮羅說:“總體上呈現的狀況無疑是全球經濟疲軟。美國制造業正在遭遇國內需求不振和出口乏力。歐洲正在明顯走軟,日本前景渺茫。我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中國經濟數據的異動。”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稱,該協會的制造業活動指數從51.7下降到了49.5。這加劇了人們對于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擔憂,尤其是在年底可能發生有關稅收和開支政策的預算危機的前夕。
這些年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最多貢獻的主要新興經濟體最近一直在苦苦掙扎,其中印度經濟的增長率預料將降至10年來的最低水平。巴西經濟第三季度意外走軟,盡管制造業在上個月的擴張速度達到了近兩年來的最高水平,暗示經濟正在逐漸好轉。
這使得投資者再次寄希望于中國在經歷了連續七個季度的增長放慢之后能夠再次振作起來。大和證券公司一位資深策略師說:“人們越來越相信,在有跡象表明外部需求轉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已在第三季度見底。”
中國的反彈幫助推動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從10月份的48.8上升到11月份的49.7。但是一些人稱,中國數據的全球意義還不明朗。倫敦天達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肖說:“它們未必是全球經濟正在復蘇的指標。我們懷疑中國的數據中存在國內因素拉動增長的成分。”
除中國外,其他亞洲主要經濟體的前景看起來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推高了韓國和臺灣等地貨幣的匯率,從而對其出口造成損害。11月韓國和臺灣的制造業活動繼續收縮,而印度制造業的擴張速度也遠遠低于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