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擔負的歷史使命
電子測量儀器擔負著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重要使命。無論從經濟角度、產業角度、國家安全角度,還是從科技進步角度,都可以看到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測量儀器工業密不可分的關系。
電子測量儀器以電路技術為基礎,融合電子測試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軟件技術、總線技術等組成單機或自動測試系統。以電量、非電量、光量的形式,測量被測對象的各項參數或控制被測系統的運行。電子測量儀器全方位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是實現國家科技進步和原創核心技術必不可少的條件。
電子測量儀器應同步或超前其他各種高技術的發展,它是各種高技術的融合并支持各種高技術的發展。以產品結構升級,有效地實現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電子測量儀器是關聯經濟和戰略性產業,國際上經濟發達國家的電子測量儀器一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它對國民生產總值的拉動力達66%,和國民經濟的關聯度達90%以上。電子測量儀器行業是一個國家綜合技術水平的體現,是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多元并存的發展模式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自行設計的電子測量儀器基本上是中低檔產品,高檔產品處于仿制。科研開發工作以骨干企業為龍頭按產品門類分工各自開發新產品,形成了骨干企業的產品即代表了行業門類產品的水平。1978年及其之前是我國加強國防建設時期,所以電子測量儀器的技術發展緊緊圍繞著國防需要展開,從技術指標、測量功能到工作環境都要適應戰爭的要求,從而提出了電子測量儀器固態化、集成化、可靠化的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使我國電子測量儀器工業首先面對的是挑戰與發展的新形勢。“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國內市場對我國電子測量儀器的嚴重挑戰;第二個挑戰是國內外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差懸殊,我國電子測量儀器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
面對這樣嚴峻的局面,我國電子測量儀器行業一是經受考驗,二是冷靜思考,三是奮起發展。因而從1978年開始,我國電子測量儀器行業便進入一個不同以往的嶄新的發展時期,其基本特點是:融入世界,高速發展。
第一,調整產業結構。以求得在改革開放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不少企業在電子測量儀器的基礎上開發了電子醫療儀器和電子應用儀器。這既是國家提出“寓軍于民”戰略的必然結果,也是企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提高產品質量。經過10年發展,電子儀器的MTBF(即平均無故障時間,英文全稱是“MeanTimeBetweenFailure”,是衡量一個產品的可靠性指標)一般都在1000-2000小時以上。
第三,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在電子測量儀器不斷擴大出口的同時,我國電子醫療儀器的出口也在不斷擴大,1989年出口約在1000萬美元。
第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國產化工作。經過10年發展,我國電子測量儀器的開發能力及生產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五,在改革開放形勢的推動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電子測量儀器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并獲得了幾十項科技進步獎。
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
隨著我國新體制電子信息系統和新式武器裝備的發展,占領和利用有限的頻譜資源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發展和軍事電子技術及裝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其中充分利用頻譜資源中的電磁波幅度、頻率、相位和極化信息是現代電子裝備的核心特點。
調制域測試技術是20世紀末出現的一個新的測試技術領域,它與過去我們熟知的時域測試、頻域測試成為當時的“三域”測試技術。時域測試是測量輸入信號隨時間而變化的信號值,是信號幅度與時間的關系。頻域測試是測量輸入信號隨頻率而變化的信號值,是信號幅度與頻率的關系。調制域測試是測量輸入信號隨時間而變化的頻率值,所產生的顯示圖形代表信號的調制域,是信號的頻率值與時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