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在林中,林在礦中”的皇城相府集團山城煤礦
作為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生產基地,全國勘探程度最高、儲量條件穩定、開發潛力最好的煤層氣氣田,我市的煤炭工業如何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按照省政府的部署,我市統籌抓好管理體制、安全生產、結構調整、環境治理、轉產轉型各項工作,以建設安全煤炭、高效煤炭、生態煤炭、和諧煤炭為目標,顯著增強了全市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了煤炭工業科學發展水平,實現了煤炭工業發展的華麗轉身。
理順煤炭工業管理體制
我市遵循“全程監督、閉合管理、有效監管、保障發展”的原則,先后把市煤炭工業局調整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把市安監局原先承擔的煤礦安全監管、事故救援、職業衛生、安全培訓管理、駐礦安監員管理等涉煤職能和機構劃轉到市煤炭局,把各級經貿部門承擔的煤炭經營管理職能劃轉到煤炭部門,把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承擔的煤礦勞動用工管理職能劃轉到煤炭部門,使煤炭部門全面履行對煤礦生產、建設、經營、安全、培訓、勞動用工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職能,構建起了“主體責任明確、崗位責任明晰、制度健全規范、責任有效落實”的煤礦分級監管體制,形成了體制更加順暢、職能更加科學、責任更加明確的煤炭工業管理體制。
優化煤炭產業結構
通過實施“關小、改中、建大”戰略和煤炭資源整合、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堅持省屬煤炭企業大集團和地方骨干煤炭企業相結合,大力培育地方骨干煤炭企業,煤炭產業的布局結構、規模結構、產權結構、組織結構明顯優化。與原地方煤礦統計范圍指標對比,煤礦數量從“十五”期末608座壓縮到129座,減少479座,壓減比例為78.79%;煤礦總產能由8188萬噸/年增加到11230萬噸/年,增幅為37.16%;平均單井規模由13.5萬噸/年增加到87萬噸/年,增加73.5萬噸/年;整合120萬噸/年及以上礦井29座,占22.4%;90萬噸/年及以上礦井數73座,占56.6%,淘汰了45萬噸/年以下礦井,從根本上扭轉了多、小、散、亂的低水平狀況。資源整合、煤礦重組,使我市煤炭生產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安全生產的基礎條件大大改善,資源的服務年限大大延長,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要求,為我市轉型發展奠定了基礎。
煤炭產業結構的優化,使煤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逐年持續大幅提升。2011年地方煤炭產量5119.25萬噸,同比增加494.15萬噸,增幅為10.68%;現價工業產值376.56億元,同比增加9.33億元,增幅為31.56%;現價銷售產值343.40億元,增幅為28.68%,是2006年的3.5倍。
改善煤礦安全生產基礎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裝備、管理、培訓并重原則,以“抓三點”(安全生產的重點、難點和隱患點)、“打三非”(非法生產、非法建設和非法經營)、“反三違”(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為重點,持續組織開展了“隱患治理年”、“現場管理年”等安全整治活動,堅持“從嚴要求、從嚴檢查、從嚴整治、從嚴處理”,形成了一套“煤礦自查、縣級檢查、市級督查、突擊檢查、跟蹤回查、專項督查、交叉檢查”的安全監督檢查機制。生產礦井采煤機械化程度達100%,掘進機械化程度達80%。“十一五”期間全市地方煤礦事故死亡人數87人,比“十五”期間的163人下降46.63%。2011年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為0.078,比全省0.085低0.007,比全國0.564低0.486,比省控指標0.231低0.153。今年以來,地方煤礦未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為0。
煤炭企業積極轉產轉型
依托煤而不依賴煤,興于煤而不困于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煤炭企業的轉產轉型既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轉型目標,也是眾多企業的市場行為和戰略選擇。在政府和市場的兩大“巨手”的強力推動下,我市煤炭企業轉型發展亮點頻出。一批企業依托技術創新,原料、市場兩頭在外,占據了產業高點,勇敢地參與競爭,成為晉城發展的新亮點、新依托,如岳南煤礦的路寶鋁合金汽車輪轂、坤達煤礦的煤化磁材等。蘭花集團、皇城集團、晉城煤運、竹林山煤業、錦辰煤業等煤炭企業積極投身王莽嶺、皇城相府、黃圍山、棋子山、蟒河、玨山、大糧山等旅游景區的開發,投入資金達18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礦區生態環境有效治理
我市堅持綠色、低碳、環保理念,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過程控制、綜合治理”的原則,加強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根據《晉城市創建“綠色礦山”實施方案》,先后命名綠色礦山企業50座,礦區綠化面積達到10.8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65%以上。同時我市加大煤礦瓦斯抽采量和利用量,抽采利用率達到38%。大力實施煤層氣綜合利用工程,600余戶共商企業、14000余量出租車、公交車、社會車輛和15萬戶居民約60萬人用上了清潔、安全、高效的煤層氣,每年可減少燃煤105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600多噸,煙粉塵1萬多噸,二氧化碳8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