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事實:地標建筑命運竟如此短暫
重慶朝天門港口地標性建筑重慶港客運大樓及三峽賓館近日被爆破拆除,這兩座地標性建筑使用也就20年左右。專家指出,城市規劃的短視和混亂,加上房地產開發的利益沖動,造就了各地的“短命建筑”之痛。
命運和重慶港客運大樓、三峽賓館一樣的地標建筑并不鮮見,近年來全國多地大拆大建頻繁上演2006年10月,青島地標青島大酒店拆除,建成20年;2007年2月,投資2.5億元興建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拆除,建成18年;南昌的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2010年2月被爆破,建成僅13年……
那么這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樣的原因呢?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大拆大建一方面說明我國城市規劃缺乏整體設計,十分短視,政府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仍亟待加強;另一方面,除少數建筑確實需要拆除之外,許多完全不必拆除的建筑卻以重建、招商引資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被拆除,這也與部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長和熱衷政績工程有關。
殘酷的結局:巨量建筑垃圾阻礙城市發展
大拆大建表面上看是新建筑取代舊建筑,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城市景觀,有些項目甚至可以帶來可觀的投資回報,但其危害性不可忽視。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柏乃表示,我國消費了世界總量近40%的水泥和鋼材,大拆大建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并產生每年高達4億噸的建筑垃圾,污染環境。
這些巨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妥善處理,將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成為我們生活環境的重大負擔,嚴重阻礙了城市發展的步伐。
先進的技術: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拯救垃圾圍城局面
建筑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而是放錯了地方的“黃金”,國內知名建筑垃圾處理設備生產企業鄭州鼎盛公司研發的建筑垃圾粉碎機可以將建筑垃圾轉變為各種新型墻材。
據了解,建筑垃圾中的主要成分廢棄混凝土和廢棄磚塊等經過建筑垃圾破碎機粉碎后的再生骨料可用來生產出新型輕質墻體材料、輕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塊和輕集料混凝土配磚、標磚等產品。這些經過建筑垃圾處理設備加工成的環保建材經過實踐檢驗,憑借輕質、強度高、抗震、保溫隔熱性能好、加工性能好、施工便捷、減輕建筑物自重、綠色環保、質優價廉等優點,不斷贏得社會信任,成為建筑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搶手貨。同時由于市場上建筑材料價格全面上漲,鋼材、水泥等價格得一路飆升,造成建筑市場上對于材料價格重視提高,以及國家、企業、個人對環保工作前所未有的的重視,給建筑垃圾處理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