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與機器人合作一塊上手術臺的時代已經來臨。
機器人不會疲勞,而且最擅長精密工作。醫學中引進手術協助機器人,正是醫學與工學的完美結合。
多有難治性疾患的腦神經外科領域中,超小型手術機器人備受矚目。
例如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手術室中,設置了一種機器人:它以日立公司生產的MRI(磁共振成像)單元為核心,集合了手術中導航器系統、手術顯微鏡等周邊機器。機械臂可以自動運行到精密測量出的腦中目標位置,負責往大腦組織植入精密儀器,機器人還可以協助注射基因治療劑等。
另外,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發展機構(NEDO)與九州大學近日開發了一種可以一邊觀察3D影像一邊操作手術器具的手術支援機器人。
它是世界上第一臺控制系統共通,通過更換手術器具來實現不同領域中應用的機器人。其在腦科手術的應用中,由正面一臺側面兩臺攝影機拍攝立體影像,視野寬闊,而器具本身體積小且容易操作,切除病變組織時效率高但對正常組織傷害小等優點。
在日本,心肌梗塞等心臟疾患僅次于癌癥已成為第二大死因。
以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為代表的胸部外科手術一般需要切開很大的傷口,往往需要住院很長時間、留下的傷痕大等缺點,給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帶來很大的負擔。
而作為其解決手段的內視鏡手術,是在身體表面打開數個孔,把作為醫生“眼睛”的內視鏡和作為“手”的器具伸入體內進行手術。
但是,穿過肋骨到達心臟進行手術談何容易,如果患處在心臟背面或側面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近日,東京大學與奧林巴斯公司合作開發的“胸部外科用智能手術支援機器人”試做成功,無疑給患者們帶來了福音。它通過相當于人類肘部的關節,順利地避開障礙物到達目標部位,使手術操作成為可能。
此外,利用通信技術進行遠隔手術的研究也正在進行。
日本九州與泰國,在距離4000公里的情況下,利用機器人的遠程手術已經成功。
醫生邊看屏幕邊操作機器人,為遠在地球另一側的患者做手術,這本應該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場面逐漸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