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等地的特大地震災害,其破壞之嚴重、人員傷亡之多、救災難度之大都是歷史罕見的。筆者認為,自然災害是小概率事件,但破壞力是很大的,既然有破壞性就不能說對經濟沒有影響。有人說此次地震并不會對我國整個經濟運行趨勢帶來顯著影響,因為地震影響地區面積較小,當地經濟也不很發達。筆者認為確切地說應該是對經濟增長影響不大,因為受災地區的產值在全國所占比例很小,而救災和災后重建都是會增加GDP的。但從深層次看,財政救災支出增多,當然會影響對其他方面的投入;企業捐贈會減少其資金實力;個人捐贈會減少其消費能力。這些因素對經濟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會緩慢地顯現出來。
我國應當從地震災害中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要努力提高各類災害預報的科學水平,制定預防及應對各類災害的預案,并進行模擬演練。要建立統一的調度和指揮系統,負責搶救及災后恢復事宜。
對策:從“雙防一緊”到“一保一控”
在2007年11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針對世界經濟情況和國內流動性過剩問題,提出了“雙防一緊”的方針,即防止經濟增長從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從局部性上漲轉為明顯的通貨膨脹,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一、經濟增長的速度與效益
我國經濟增長率從2003年以來都保持2位數,2003年10.1%,2004年10.4%,2005年10.7%,2006年11.4%,2007年11.9%,有人說這是經濟過熱,我認為還不算是過熱,只是偏快。從世界各國發展來看,在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保持在11%%—12%%是有先例的。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搞了一個“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就是10年內翻一番,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1.6%。所以從經濟增長看來,我國還不算過熱,但在投資方面確實是過熱了,投資的效率降低了。近幾年來GDP增長率和固定投資增長率的關系如圖1所示,2000年還基本一致,但此后投資增長大大高于GDP的增長。
圖1我國投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的基本公式為Y=A+αK+βL其中:Y—總產出(增加值)的增長率K和L分別為資金投入和勞動投入的增長率
α和β分別為資金和勞動的投入產出彈性系數。α+β=1
A為綜合要素生產力的增長率。綜合要素包括教育、科技、管理等。
我國從1995年到2006年的投資彈性系數如圖2所示。
圖2資金的投入產出彈性系數
由圖2可見,近年來由于投資迅速增長,投資彈性系數下降。現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只能拉動GDP增長0.3—0.4%%。若按我國綜合要素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為30%%,而勞動力增長的作用可忽略不計,至少應該拉動0.7%%。
還有一個指標是固定資產投資的當年轉化率,也就是說當年你投入100塊錢,有多少可以轉化為GDP。大家知道,因為有一個建設過程,不可能當年全部轉化,但是當年轉化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投資效率。我國1990年以來投資的當年轉化率如圖3所示。
圖3投資的當年轉化率
由圖3可見,投資的當年轉化率最高的時候為45.35元,但是近年來大概只有20元左右。
再一點就是投資過熱容易導致投資與消費失衡。我國1990年以來的投資率(投資占GDP的比重)如圖4所示。
圖41990年以來的投資率
由圖4可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投資率大概保持在0.28左右,也就是28%%投資,72%%消費。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期,投資率大概在1/3左右,而近年來投資率上升很快,現在已經達到56%%,從而導致了投資與消費的失衡。
投資過熱必然會引發一些問題,首先就是追求外延型發展,對科技、教育、管理的作用重視不夠;第二是過分追求GDP增速,就容易忽視節能、環保和民生,對發展的質量重視不夠;第三偏重建設速度容易導致熱衷于引進技術,對自主創新重視不夠,因為創新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為此,在200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把“又快又好發展”改為“又好又快發展”。要解決投資過熱,就要提高經濟發展效益和質量。
在達沃斯曾經有人問過筆者,對那時我國剛公布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11.4%%是否高興。筆者回答說,又高興又不高興。高興的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不高興的是,全國人大確定的目標是8%%,是想把更多資源用在科技、教育、節能、環保、改善民生、改善公共服務方面,但現在超出那么多,說明這一目標沒有完全實現。
防止經濟從偏快轉為過熱的方針表明,我國不應追求過快的經濟增長,而應追求均衡增長,是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的共同發展。防止經濟從偏快走向過熱的關鍵是治理投資過熱,而治理投資過熱的關鍵是控制新建項目。
新建項目是投資過熱的根源。一大批新項目在建設期間需要不斷投入,一直要到建成后才能出產品,出產品后有沒有效益還不一定。因此一定要嚴格控制新增基本建設項目,把投資過熱適度降下來才能真正防止經濟過熱。
今年以來,由于美國經濟下滑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出現了下滑,按可比價格計算,一季度同比增長率為10.6%%,上半年為10.4%%,前三個季度為9.9%%,因此可以說我國經濟目前已經不存在由偏快轉為過熱的危險。
二、流動性過剩與通貨膨脹
關于“雙防一緊”的另一個防止就是防止物價從局部性上漲轉為明顯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并不是所有貨物都漲價,而是貨幣供應超過實際需求所造成的貨幣購買力降低,物價總水平提高。我國的通貨膨脹有兩個原因:一是流動性過剩的拉動,再一個是成本的推動。
盡管“流動性過剩”還缺乏嚴格的定義,但社會上資金的充裕卻是個不爭的事實。簡單地說,流動性是以低成本迅速完成一定數量的交易,從理論上來說,流動性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速度,即交易時間;其次是價格,即交易成本;第三是深度,即交易量;第四是彈性,即價格偏離均衡水平后迅速恢復的能力。2007年年末,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0.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萬億元,增長21.1%%;流通中現金(M0)余額為3.0萬億元,增長12.2%%。M0指的是現金,M1指的是現金加活期儲蓄,M2是現金加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但實際上現在有些流動性比較高的金融資產也慢慢的進入M2了。
我國的流動性有3大來源:第一是銀行存款和貸款的差額。2007年12月底,銀行各項存款總計是40.11萬億,各項貸款總計是27.77萬億,差值是12.34萬億,到2008年3月底,銀行各項存款是42.66萬億,各項貸款是29.39萬億,差值是13.27萬億。可見到一季度末,存貸款差值增加了1萬億左右。有人說我國緊縮貨幣政策大見成效,我認為更嚴謹的說法應該是初見成效。
第二是外匯儲備,2007年12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是1.53萬億,占人民幣款11.52萬億,到2008年3月底,外匯儲備1.68萬億,增加了1500億,在出口放緩和貿易順差下滑的情況下,外匯流入量不減反增。2007年外匯順差2622億,實際引進外資748億,2007年外匯儲備增長約5000億,較外貿順差和引進外資之和多出了1500億美元。有人說這1500億美元都是熱錢,筆者不敢茍同。因為其中有歐元儲備的升值,國外勞務承包的收入,還有因居民儲蓄產生的增值外匯等。扣除上述各項后,筆者認為2007年流入我國的熱錢大概是一千億美元左右,2008年一季度大約為300—500億美元。
第三是個人和企業手持貨幣的增長,現在個人和企業手頭的閑置貨幣不斷增加。因為在實行存款實名制以后,一些人為免露富,將大量資金持在手中。我國有個特殊的現象,企業家不愿意上財富榜,就是怕露富。
這3大類的資金之間可能有些重復。例如外匯換成人民幣后,要尋求保值增值的出路,這導致了2007年的投資過熱、股市暴漲和房市飆升。2008年由于股市及房市低迷,有些資金就可能會存入銀行。
成本推動有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漲價,從2006年9月起,世界糧價一直呈上升勢頭,保持在高價位運行。到2007年末,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飛漲112.0%%;大豆飆升75.1%%;玉米猛增47.3%%;大米上揚3.1%%[7]。我國2007年糧食總產量是50550萬噸,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根據幾年前研究,我國人均的糧食占有量不應低于400公斤,當時按12.5億人計算,我國糧食的總需求量為1萬億斤,也就是5億噸。由于現在食品結構變化也許可以稍微低一點,但5億噸應該是一條重要的底線。2007年我國糧價漲幅擴大,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0.26%%,比上年增加了9.26個百分點,其中谷物類上漲8.95%%,豆類上漲22.62%%,薯類上漲9.04%%[8]。第二是石油需求量不斷增長,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8)》預計,2007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石油消費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其中2010年和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07億噸和5.63億噸,分別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成品油需求量年均將增長5.5%%[9]。第三是鐵礦石需求和進口價格迅速上漲,2007年漲價70%%左右,2008年的鐵礦石合同價較2007年又暴漲了65%%。
人民的貨幣收入提高后,如果物價上漲的速度和收入提高的速度相同,就等于生活水平沒有提高,所以一定要控制通貨膨脹。坦率地說,從虛擬經濟的原理來看,通貨膨脹是大趨勢,物價總體水平總是要逐漸上漲的。但我們要努力使物價總體水平的上漲穩定在一定的幅度內,不至于造成明顯的通貨膨脹。一般認為,通貨膨脹率在5%%以下是可以承受的、溫和的通貨膨脹。
根據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2008年全國人大十一屆一次會議確定,通貨膨脹率應控制在4.8%%以下,防止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但是,從2008年1—9月的數據看來,要做到這一點是有困難的。2008年上半年的消費指數(CPI)增長率與2007年同期相比(同比)為7.9%%,7月份為6.3%%,8月份為4.9%%,9月份為4.6%%。我國2007年1月—2008年9月CPI及CPI增長率如圖5所示。
圖52007年1月—2008年9月CPI及CPI增長率
由圖5可見,2008年3月份以后,CPI雖然還是在增長,但漲得比較平緩了。增速下降表明我國采取的措施開始發揮了一定的效果,但物價還在漲,只是它漲的趨勢放緩了而已,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由于2007年下半年CPI上漲很快,因此2008年7—8月與其同比,顯得CPI增速下降得很多。筆者預計,2008年全年CPI增長率,可能會在6%%—7%%之間。
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要注意兩點,一是需經季節調整,例如蔬菜價格在淡季和旺季就相差較大;二是還要看環比,即本月的CPI與上月的CPI之比,大于1就是膨脹,小于1就是緊縮。根據筆者的研究,如果在一年內有9個月以上的環比大于1,就可以認為是發生了通貨膨脹[10]。
目前控制通貨膨脹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貨幣供應和控制物價,這就需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但是宏觀調控不能違反市場經濟三個基本規律,即價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補貼和限價都只能是權宜之計,長遠看是不行的。例如,我國為了控制油價,對油品進行限價,國家給補貼,結果出現的問題就是香港、澳門的車都到深圳去加油,不僅把汽車油箱加滿,還把帶著的塑料桶也加滿;外國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到我國都要加滿油再飛回去;還出現了成品油的走私出口。因此我國的成品油價格應當盡快按照國際市場價格進行調整。
對農產品限價會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筆者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有利于農民增收,但農產品價格上漲后,對城市低收入群體的補貼要相應提高。
三、從緊的貨幣政策及其利弊
近年來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有三次轉型。從2002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到2004年提出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再到2007年提出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有三大工具,一是存款準備金率,2007年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2008年8月底以前,已有5次上調,最高達到17.5%%。對40萬億的存款,大約可以回收7萬億的流動性,起到了減少貨幣流通量的作用,但這個作用是有限的。貨幣政策第二個工具是利率,2003年到2007年間,央行先后8次(其中2007年6次)上調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共2.16個百分點,9次上調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2.16個百分點。2008年1—8月份未對利率進行調整,主要是防止國際投機者利用利差套利。貨幣政策第三個工具是公開市場操作,央行利用買賣債券來調節貨幣。目前我國的公開市場操作還不很發達,今年以來有所嘗試,回收了一萬億流動性。
對從緊的貨幣政策一定要正確運用,否則會影響經濟發展。首先要有保有壓,不要搞“一刀切”,要重點滿足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資金需求,特別是要滿足企業流動資金的需求,否則會危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由于商業銀行在緊縮信貸時不敢過多地得罪大型國有企業這類優質客戶,資金問題對中小企業顯得更為嚴峻。其次要把握節奏,不搞“急剎車”,嚴格壓縮新建項目,對在建項目按照輕重緩急區別對待。第三是嚴防熱錢通過假投資和假貿易等手段流入。第四是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取締地下錢莊。第五是引導民間金融適度發展。
在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時應當保持一定的彈性,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而且解決通貨膨脹問題不能僅靠貨幣政策,還要與財政政策配合。
四、在“一保”和“一控”中尋求平衡
根據國內外情況的變化,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8年7月25日召開會議,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位置。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要從“雙防一緊”調整為“一保一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如圖6所示。
圖61979—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情況
由圖6可見,我國的經濟周期大約為十年,上兩個周期分別為1981—1991年(年經濟增長率最高為15.2%%,最低為3.8%%)和1992—2001年(年經濟增長率最高為14.2%%,最低為7.6%%)。2008年上半年,GDP增長10.4%%,與2007年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這是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首次回落。此外,工業生產、投資、出口等一系列經濟數據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在放緩。筆者認為這表明我國經濟經過6年的高速增長后(年經濟增長率最高達11.9%%),從2008年開始進入了本輪經濟周期的下降階段。前幾年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經濟周期,這是不符合辯證法的。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看起來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11]。
根據我國人口增長及就業壓力的實際情況,我國的年經濟增長率至少應當保持在6%%以上。為此在經濟下行階段中,應當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爭取將今后兩三年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5%%以上。
但是應當看到,在保經濟增長和控通貨膨脹之間是有一定矛盾的。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2008年如果能夠做到經濟增長10%%左右,CPI上漲6%%—7%%左右,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如果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而下了許多猛藥,致使GDP降到8%%甚至以下,那明年可能就會遇到更多困難;反之,如果今年還過分地追求GDP的增長,那物價可能就會像脫韁之馬,將進一步增加明年調控的難度。[12]
在CPI增速逐漸減緩之時,應特別關注經濟的下滑。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07年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9%%、38%%和23%%。2008年1—7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4920億元,同比增長27.4%%。按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10%%折算,城鎮投資的實際增長為17%%,比2007年全年實際增長(20.2%%)下降3.2個百分點。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439億元,同比增長21.9%%。按CPI調整后,實際增長為18%%,比2007年全年實際增長(12.5%%)上升5.5%%。據海關統計,2008年1—8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7233.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7%%。其中出口9376.9億美元,增長22.4%%;進口7856.9億美元,增長30%%;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2%%。由于消費增高的拉動作用難以補償投資和凈出口降低的作用,導致2008年我國經濟增長開始放緩。
要拉動投資,首先就要適當放松貨幣政策。我國從2008年9月25日起,下調中小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從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從2008年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保持不變;從2008年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
從緊的貨幣政策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為了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短缺問題,央行已提出商業銀行在信貸方面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在原有信貸規模基礎上調增5%%,對地方性商業銀行調增10%%。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較高且交易成本較高,此項政策在商業銀行中是否能真正落實還有待觀察。中央財政也已安排中小企業專項資金35.1億元人民幣,如能運用得當,將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應當適度增加投資強度,特別是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等方面,還應大力發展金融業、信息業、咨詢業、物流業、代理業、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
2008年上半年,受外需減弱及“三率兩價”(匯率、利率、出口退稅率;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綜合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明顯放緩,許多中小紡織服裝企業面臨困境。為此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自8月1日起調整部分紡織品、服裝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這將有利于保持外貿平穩發展,減輕紡織行業面臨的出口減緩壓力。還應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
總體上看來上述兩個方面措施的力度還不足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要啟動內需,增加消費。這就首先要增加人民群眾的購買力,在物價增長較快的時候,應盡量采取疏導的方法來增強人民群眾應對通貨膨脹的信心。這一方面要增加人民群眾的實際收入,例如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切實落實好減免稅費、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職業培訓補貼等促進就業的財稅政策,建立工資及存款利率隨CPI調整的制度,等等。另一方面要開拓消費熱點,例如住房、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繼續教育、旅游、保健、健身、綠色食品,等等。
2008年,由于國際和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將會減緩,估計GDP增速會在10%%左右,貿易順差有可能會減少20%%,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率會在6%%—7%%之間。但這也有利于我國調整產業機構,改善外貿結構,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并且增加在節能減排、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為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迎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新開局創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持改革開放推進合作共贏———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演講,新華網,2008年4月12日
[2]成思危說中國需要一個和諧世界,新華網2007年1月26日
[3]人民網傳媒頻道:2008中國互聯網大會,2008年9月24日
[4]黃抗生,鄂平玲:2008:中國環保8大看點,《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2月16日
[5]張國寶: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化能源結構,人民網,2008年3月24日
[6]WangXu:Reportshowsrealpriceofgrowth,ChinaDaily[7]杜海濤:國際糧價飆升創新高中國手中有糧心不慌,《人民日報》,2008年4月14日
[8]中國為何連續四年豐產糧食糧價仍然上漲?新華網,2008年4月7日
[9]社科院報告中國成品油需求量年均將增長5.5%%,《上海證券報》,2008年4月9日
[10]成思危:通貨緊縮的理論分析與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載于《成因與對策:透析中國的通貨緊縮》,成思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2年,1—37頁
[11]鄧小平:在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年第一版,人民出版社,北京,377頁
[12]成思危:尋求“一保一控”的平衡點,《光明日報》,200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