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8日至10月23日,借著廣交會的春風,第二十屆佛山陶博會如期開幕。盡管“金九銀十”是傳統家居制造業的旺季,今年的陶博會卻全面遇冷,另一方面,廣交會上參展佛山陶瓷企業的簽約成績也不理想,業內人士指出,陶瓷業寒冬仍未過去。
近年來,陶瓷行業面臨的負面壓力不斷,一方面節能減排要求日趨嚴厲,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下滑導致的連帶效應,此外,歐盟南美等國家以反傾銷為由,限制進口,也令許多以出口為主的陶瓷企業難以為繼。
陶瓷企業遭冷遇
今年的陶博會已經是第二十屆,辦的不可謂不隆重,為吸引客源,陶瓷企業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企業請來了名模豪車,還有企業設計了諾亞方舟型的展廳在賣“船票”,然而開幕兩天后,“陶博會遇冷”的報道就見諸報端,有媒體稱“逛了一天沒有看到幾個外國人”,參展商一小時只收到兩張名片。
一位參展陶瓷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陶博會遇冷已不是首次,今年相比往年也并不是格外突出,很多本地的陶瓷企業,甚至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都沒有來設置展臺。另一方面,關于出口減少的問題,他談到,繼2010年6月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瓷磚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之后,2011年9月15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瓷磚作出了為期5年的反傾銷終裁,懲罰性關稅稅率為69.7%。期滿后歐盟視情況還可以提出延期,因此近年來陶瓷企業受反傾銷政策的影響,外國客商減少已成必然,不過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一兩年,因此很多企業已經找到了應對的辦法,已經開始從反傾銷的陰影中逐步走出,本屆陶博會的情況,相比于上半年舉行的“春交會”,已經有所進步。
客流不多的問題在廣交會中的參展陶瓷企業中也有體現,佛山市外經貿局局長周志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本屆廣交會,佛山參展企業仍然以生產制造類為主,今年以來,佛山的外經貿遭遇了寒冬,雖然八九月份的數據適當好一些,但全年來看仍然很不樂觀。
陶瓷行業未走出寒冬
近期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行業數據,雖然陶瓷磚行業總產量仍然維持了增長,總產量達42.8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8%,但增長率已是十年來的新低,也是連續八年來兩位數增長之后的第一次個位數增長,其中福建省增長勢頭較好,增長了21%,產量達10.84億平方米,而廣東省降低了13.4%,產量為8.95億平方米,根據此數據顯示,福建已經超過廣東成為我國陶瓷磚產量第一大省。
一位陶瓷業經營人士告訴記者,僅從產量增減就作出“陶瓷第一大省”的判斷并不準確,因為陶瓷行業的龍頭企業還是普遍集中在廣東,但今年我省陶瓷產量大幅縮水,也充分說明了中小型陶瓷企業普遍面臨訂單不足,開工困難甚至倒閉關門。“目前我省的龍頭品牌陶瓷企業已經逐漸從大環境造成的行業困境中走出,一方面知名品牌產品贏利空間足以支撐目前銷量下滑的壓力,另一方面品牌產品本身不是依靠產量取勝。”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出口方面的困難,對于一些品牌尚未打紅的中小型陶瓷企業也并不是沒有機會,因為低端市場實際也有需求缺口,原來定高端的品牌,為適應市場,向中低端產品去開拓,做出既質優又價美的產品,去適應新要求、占領新市場或是一條出路。低端產品大多以農村、邊遠地區為主要市場,而房地產限購對其沒有影響,同時新農村建設及城市化進程的擴大,都是這方面的剛性需求。
兩大困難仍制約陶瓷業發展
佛山乃至廣東的陶瓷企業的井噴期是在2005年至2009年之間,當時地產市場火爆,出口退稅優惠政策尚有利可圖,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陶瓷業的大環境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威脅,其中首要問題是國家對節能減排的日益重視。
2008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建筑衛生陶瓷產品單位能源消耗限額》,明確要求建筑陶瓷生產廠家的綜合能耗≤350kgce/t,“十二五”規劃中能源發展戰略又進一步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做出了進一步的規范,另有信息指出“誰污染、誰繳稅”的環保稅也將正式開征,各種政策都使陶瓷行業的成本壓力劇增,建陶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對癥下藥積極轉型,才能減輕成本壓力。
另一方面,連待兩年的房地產調控也令一些陶瓷企業舉步維艱,房地產行業下滑直接影響陶瓷行業。房地產與建陶行業有著緊密的關系,屬于建筑陶瓷行業的下游關聯產業,2007年前后房地產發展的高峰期,催生了一大批中小型陶瓷企業,如今受調控政策影響,房地產開工速率明顯下滑,自然令一些陶瓷企業訂單減少。
業內人士分析,受兩大困難因素制約,陶瓷行業的寒冬仍未過去,但行業寒冬也給了企業發展所必須的經驗和教訓,在產品創新和出口戰略上也正是擺脫陳規尋求發展的一個絕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