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委員會發出公告,對來自中國的晶硅電池產品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此案件受到了中歐高層的高度關注,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訪華期間明確表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貿易摩擦,避免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事實上,在光伏產業鏈中,即從原材料、設備供應、晶硅電池制造、安裝及電站運營再到最終用戶這樣一個長長的鏈條中,中國只占據晶硅電池制造這一個環節,而其他環節由歐洲把控。中歐光伏產業的這一現狀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分工調整的必然結果,已形成互補互利、密切關聯、相互依存的格局。中歐光伏貿易糾紛宜通過磋商和解,否則不僅會破壞全球光伏合作的良好局面,也必然造成兩敗俱傷以及“多輸”的結果。
中歐光伏產業分工明確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歐光伏產業已形成分工較為明確的產業發展體系。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中歐光伏產業分工明確,歐盟依托于強勁的工業底蘊、研發體系和能源轉型需要,發展的重點主要在原材料、設備、研發和市場環節,中國則依托人口紅利和完善的制造業配套體系,側重點在晶硅電池制造環節(占全球60%)。
歐盟光伏產業鏈較為完整,每個環節均擁有較為突出的龍頭企業。如原輔材料環節的德國Wacker和德國賀力士分別是全球最主要的多晶硅材料和銀鋁漿供應商之一;設備、逆變器和系統集成領域,歐洲企業優勢更為明顯,在全球前10大設備、逆變器和系統集成企業中,至少有5家是歐洲企業,如設備方面的德國Centrotherm、瑞士梅耶博格、瑞士歐瑞康、德國Gebr.Schmid以及德國Rena等,全球光伏設備也主要來自于這些企業;在系統集成領域的德國Belectric、德國Juwi、德國solarhybird等,逆變器領域的德國SMA、德國西門子等。在薄膜電池制造環節,歐盟也有很多較為搶眼的企業,如德國Miasole、Wurth、Solibro等,他們在CIGS電池的生產制造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在研究機構方面,全球晶硅電池的研發也主要集中于德國弗朗霍夫太陽能研究所、荷蘭ECN研究所和比利時IMEC這3個研究所。在配套服務體系方面,比較有影響力的行業組織主要有歐洲光伏工業協會,依托于強勁的歐洲市場,每年全球的裝機量主要來源于該機構發布的裝機數據。歐洲的Intersolar展覽則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展覽之一,每年都有幾千家光伏企業參加此展會,而其PV Set則是全球主要光伏技術論壇之一,每年全球主要光伏企業均會參加此論壇并交流技術發展情況。在電池認證方面,德國的TUV認證也是全球最為權威的認證機構之一,全球幾乎所有光伏企業的產品都通過了該機構的認證。
在晶硅電池制造環節,雖然歐盟也有較為突出的企業,如硅片環節的挪威REC、德國Solarworld;電池組件環節的德國Q-Cells、Solarworld、肖特太陽能、博世等,但由于晶硅電池的生產制造主要糅合于光伏設備和原材料中,只要購置相應的設備和原材料,即可生產出高質量的晶硅電池組件。與其他半導體加工業類似,歐盟企業在這幾個環節的生產成本與東南亞等地區相比并未具備多大競爭力,事實上,這些企業的生產布局也在不斷地向東南亞地區轉移。如挪威REC公司將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工廠相繼轉移至新加坡地區,而德國Q-Cells也將大部分晶硅電池片制造擴產在馬來西亞地區等。仍在歐盟地區生產的企業產能也不大,他們的存在也只是希望利用靠近當地快速發展的光伏市場和歐盟的一些本地化優惠條款進行競爭。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歐盟太陽能電池每年的出貨量保持在2G~3GW之間,產能在4G~5GW左右,出貨量較為平穩。
中國光伏產業則主要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制造為主,晶硅電池制造業本質上為半導體加工業,購置相應的光伏設備和原材料即可開展生產工作。中國在此領域具有較為強勁的優勢,如產業配套齊全、規模經濟效應明顯、人口紅利(勞動者素質高且成本低廉)等優勢。中國的光伏業界也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加快制造業發展,太陽能電池出貨量逐年攀升。至2011年年底,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占據全球60%的市場份額,在硅片、電池片和組件3個環節的前10大企業中,中國制造占據5席,但在原輔材、高檔光伏設備等方面,中國與歐盟相比仍存在較大的不足,仍主要依賴進口。
因此經過多年的發展,中歐光伏產業已形成分工較為明確的產業發展體系,歐盟提供原輔材、設備和相應的配套服務,而中國則進行電池加工制造服務,產品廣銷全球光伏市場。中歐光伏產業是互補互利的,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競爭。
中歐經貿往來密切
中國高檔設備和光伏市場仍然依賴國外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
雖然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光伏產業鏈,但在原材料(如多晶硅、漿料和背板等)、高檔設備(如全自動絲網印刷機和多線切割機等)和光伏市場仍然依賴國外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
在原材料方面,我國每年從歐盟地區進口大量多晶硅材料,從歐洲的進口量大概占據總進口量的25%~35%之間,這其中,德國占比達到90%以上。而德國Wacker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4大多晶硅供應商之一,我國有多家光伏企業與其簽訂了多晶硅合約,僅英利集團就與Wacker公司簽訂了7個長期合約,最長的合約供貨時間達到2018年。
在光伏設備方面,中國是歐洲光伏設備企業的主要銷售市場,以德國Centrotherm為例,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5家光伏設備公司之一,其2007~2011年的銷售收入勢頭迅猛,每年有近8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亞洲地區(主要是中國)。而據國內某家大型光伏企業的設備投資情況,其生產設備中鑄錠/切片有60%的設備靠進口,電池組件中有80%以上的設備依賴進口,進口設備中60%以上從歐洲進口。按一條25MW的生產線,鑄錠/切片環節的設備約為0.6億元,電池片環節為0.5億元,組件環節為0.1億元,我國太陽能電池產能40GW估算,我國從歐洲進口的生產設備累計值至少在750億元以上。但也正是由于歐洲高檔高價設備的進口,促使國內光伏企業推動設備國產化,以降低設備投資成本,使得國內光伏設備國產化率不斷提高。
在產業配套方面,我國光伏企業申請了很多歐洲的認證,尤其是德國TUV認證,幾乎每家光伏企業的產品都申請了TUV認證。我國光伏企業也是德國Intersolar展、PV Set的主要參展商之一,并且贊助了多家足球俱樂部。此外,我國光伏企業也成為德國弗朗霍夫太陽能研究所、荷蘭ECN和比利時IMEC等研究機構的主要合作單位。也正是由于這些合作,使得我國光伏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產業化技術水平持續提高。
在市場方面,由于歐盟近些年來推出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推動能源轉型,其多個成員國出臺可再生能源發展措施,通過補貼激勵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如德國推出EEG法案,確定產業發展目標,通過上網電價政策促進光伏市場發展,導致對太陽能電池組件需求量逐年增大。至2011年,歐洲光伏累計裝機量達到51.7GW,約占全球74.5%。其中德國累計裝機量達到24GW,2012年上半年,光伏發電量約占據其國內總發電量的5.3%,達到其預期發電目標。而中國光伏產業也正是在德國等歐洲光伏補貼政策激烈下,充分發揮我國的制造業的比較優勢,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也得到快速壯大。可以說,中國光伏產業能有今日的發展規模,離不開歐盟的光伏政策支持。但也正是由于中國光伏產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促使生產成本快速下降,一方面使歐盟實現其能源轉型規劃,另一方面也為歐盟減少了大量光伏補貼。以德國為例,自2004年以來,上網電價補貼已下降58%,按德國2012年上半年發電量147億度電、全年發電量300億度電算,每年可比上一年節省補貼1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