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能源報
近日,伴隨著《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的發布,生物質能“十二五”規劃目標也得以明確。值得關注的是,較之此前版本,最終目標有所調整,尤其是體現在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燃料乙醇以及生物柴油方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調整,是為了讓整個規劃目標更加務實和合理,以如期實現既定目標。
目標有升有降
最新發布的《規劃》顯示,到2015年,全國生物質能利用量相當于替代化石能源5000萬噸標煤。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220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1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350—400萬噸,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年利用量100萬噸。
較之去年全國農村能源工作會議透露的相關目標,最新確定的這組目標無疑發生了明顯變化。因為根據前者數據,“十二五”末,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30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220億立方米,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2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3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150萬噸。
兩相比較,《中國能源報》記者發現,生物質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目標減半下調了10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目標則上調了50—100萬噸;“生物柴油”在表述上增加“航空生物燃料”內容的同時,還將年利用量目標下調了50萬噸。
更趨務實合理
對于這些調整,多位受訪人士認為有其合理性,也是相關部門工作作風更加務實的表現。
在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看來,相關部門正是出于國內農作物及其餐廚廢棄物分布狀況以及較大采集難度的考慮,才適當調低了成型燃料和生物柴油的完成目標。
據蕭函介紹,根據生物質能“十一五”規劃,我國應該完成的非糧生物乙醇目標為200萬噸,如加上原有100萬噸左右的糧食乙醇產量,其規劃目標實際為300萬噸。“盡管‘十一五’規劃目標沒有如期完成,也有必要將原定300萬噸的‘十二五’規劃目標進行適當上調。”蕭函說。
對于將生物質成型燃料目標減半下調為1000萬噸,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生物質能專委會秘書長袁振宏亦認為有一定必要。“如果將規劃目標定得太高,將大幅增加國家財政補貼額度,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袁振宏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根據2008年發布的《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家財政將對從事秸稈成型燃料企業注冊資金在1000萬以上,年消耗秸稈1萬噸以上的秸稈能源化生產利用企業給100—150元/噸的資金支持。
“如果目標仍為2000萬噸,國家財政需要拿出20多個億來進行補貼,且需要對為數眾多的受補企業做大量的調查核準工作;現在將目標下調為1000萬噸,不僅有利于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和對企業進行核準的工作量,還能加大完成規劃目標的勝算。”袁振宏進一步分析說。
供銷“魔咒”亟待打破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近明確的“十二五”生物質能規劃目標雖然更加務實合理,但也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最大的兩個制約便是原料供應體系和終端銷售市場的建設。
對原料供給體系問題,某業內人士以生物質電廠為例進行了解釋。“在被利用為燃料前,當地農林廢棄物產量很大,且價格很低,但一旦成為大規模需求的工業原料,便在原料供給上出現了價格上漲問題。”該人士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部分從業人員為牟取暴利,甚至在燃料中摻水摻沙,這不僅增加了電廠的燃料成本,還降低了電廠的發電效率,對電廠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
同樣的問題在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領域也普遍存在。
終端銷售市場問題則主要體現在生物液體燃料方面。有專家指出,與傳統能源相比,目前生物燃料生產成本仍然偏高,又因為國家在政策支持、財政補貼方面乏力,對銷售企業和消費者而言,因缺少經濟性而難以占有理想的市場份額。
燃料乙醇重在1.5代
前述“原料不足”和“市場受限”問題已嚴重制約生物質產業發展,對于解決這兩個處于產品價值鏈兩端的難題,業內人士提出了建議,國內一些企業也探索出了值得推廣的成功經驗。
據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龍介紹,經過探索,該公司近期推行了“村級收購模式”(即在燃料收集模式上撇去中間商,公司聯合村委會直接設點,向農民采購,建立起的一套公司、村委會和農民三方受益的收購模式),這在保證收集燃料質量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燃料成本。
“據我們測算,實行這一模式后,我們的農作物秸稈收購成本下降了120元左右/噸,林業廢棄物收購成本則下降了150元左右/每噸。”陳義龍對《中國能源報》記者強調,“村級收購模式”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對于既定的生物燃料乙醇目標,袁振宏認為,由于“二代纖維素乙醇技術因不成熟難有大的作為,國家又嚴控糧食乙醇的產能規模”,“十二五”期間應將重點放在薯類和甜高粱制備乙醇這樣的1.5代生物乙醇技術路線上,特別是要大力推廣種植甜高粱。
“甜高粱具有較強的耐旱、堿性,適合在我國大面積的邊際性土地種植。”袁振宏告訴記者,由于其通過甜高粱秸稈提取的糖汁生產生物乙醇,所以不會“與民爭地”、“與人爭糧”,是比較理想的1.5代生物乙醇技術。
在清華大學應用化學所所長劉德華看來,要實現生物液體燃料“十二五”規劃目標,首先需要政府起到引導和支持作用,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提高財政補貼,如像韓國那樣出臺必須使用乙醇汽油的強制標準,這將有利于形成穩定的需求市場。
“其次,要加大對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的資金投入。實現既有政府投入,也有社會資金的投入,如通過免稅、退稅等經濟手段,激發社會資金投入的積極性;規定市場融資和金融資本要優先支持生物液體燃料等可再生能源行業。”劉德華對本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