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本報 發布時間: 2012年7月10日
中國制造與中國創造,本不是新鮮的話題,為什么要重新提起,緣于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中國創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漸顯現。
面對歐美制造業向實體經濟的回歸,面對周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并開始成為“承接轉移”的生力軍,目前,中國制造正遭遇“釜底抽薪”之痛,其以勞動力價格低廉形成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前堵后追”下的中國制造舉步維艱,這就是曾給整個民族帶來自信和光榮的中國制造在全球的真實處境。
2010年,中國躋身世界制造業之首,成為新的王者。在成為制造業大國的時候,我們的確有過欣喜,因為它表明了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但一直以來的憂患又是真切的,因為有太多的理由讓我們心懷由大變強的夢想。
回顧中國鴉片戰爭以來172年的歷史,中國遭受到太多的劫難。究其原因可以發現,中華民族1840年以來所面臨的變局與強敵,實際上是一場拼生產力、拼國家綜合實力的艱難而長期的戰爭。這場戰爭,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依然存在,只是轉到了沒有硝煙的方式下進行。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縮短與對手的差距,中國采取了計劃經濟模式,集中全國的力量辦大事。這種模式成功建設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批大工程、大裝備,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世界地位。但是30年的計劃經濟運行之后,中國第二代領導人發現,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還是趕不上西方世界,并且還有被進一步拉大差距的危險。
改革開放讓中國如愿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這個桂冠卻又讓人充滿無奈。由于把控著世界金融、技術、品牌、標準與定價權,發達國家將大量的加工制造挪到中國生產,他們獲取幾十元錢的利潤,中國作為制造者僅能獲得區區的幾元血汗錢,而制造環節產生的污染卻留給我們,能耗取自中國,卻又指責中國大量占用世界資源。
中國參與發達國家所推行的經濟全球化,他們拿電腦拷貝出來的操作軟件,每套成本不過區區幾元錢,賣給我們動輒數千元;若去買他們的高科技產品、有影響力的企業,他們又會借口涉及國家安全不讓買;如果我們想出售債券,又會被看做是在制造金融市場恐怖……
這所有讓人忍氣吞聲的國際貿易格局,歸結起來,首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自己高水平的創造與創新,特別是屬于各項創新之基礎的科技創新。沒有全面的創新,沒有全面領先于別人的東西,就得按別人的規則行事。
不可否認,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先進技術之間差距還很大,不僅體現在生產率上,美國、日本等國家是我們的好幾十倍,在科技投入和專利申請方面,中國也只能望其項背。研發能力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已成為中國“大而不強”最基本的特征。
有這么一個故事: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有一個外國人,看見滿大街的中國孩子們邊走邊吃去學校,每天還有做不完的家庭作業,相當用功,他當即斷言20年后中國要超過美國。但沒想到的是,如今喬布斯的一個小小的“蘋果”就賺得滿缽滿盤,那些當年的孩子們或許也成了喬布斯的粉絲。
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最需要的是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人才,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國民思維長期被禁錮,缺乏創新思維,這就是我們的短板。
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創新才有出路。縱觀歷史,橫閱當今,民族之間或國家之間的所有進步和落后的差異,都是創新所致,這已經成為上上下下的共識。我們的國家也正在建立良好的社會制度、營造良好的環境來適應創新人才的成長。就在前不久,神九與蛟龍雙破紀錄,實現了中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假以時日,相信中國也一定會完成從制造到創造的飛躍。 (王青林 執筆)